政策环境持续完善 创新步伐稳健有力

发布时间:2024-11-28 01:47:10 来源: sp20241128

原标题:政策环境持续完善 创新步伐稳健有力

科研人员在上海光源光学检测实验室内工作。 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科研人员在上海光源光学检测实验室内工作。 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决扫除阻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有力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要科技政策陆续出台;

——扩大预算调剂自主权后,“打酱油的钱”可以用来买“醋”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需填报的表格由57张精简为11张,精简比例达到80%,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持续深入推进;

——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对科研人员的奖励比例不低于50%,科研经费中用于“人”的比例越来越高,“破四唯”“立新标”并举,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健全,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活力竞相释放;

……

政策扎实落地为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近年来,我国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全面推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143项重点任务全面落实,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多点突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丁明磊说,随着科技政策的扎实落地,我国各类创新要素快速增长,重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步履稳健而坚定。

这些年,科技政策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提供坚实保障。

科技部原副秘书长贺德方等人在《科技改革十年回顾与未来走向》一文中谈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改革广度和深度全面拓展,从科技领域拓展到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各领域,改革的内涵和边界不断丰富发展。

近年来,围绕“四个面向”,紧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目标,我国加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相继颁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文件,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出台《“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新一轮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同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将改革成果上升为国家意志。系统、完备、有效的创新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

“我国通过科技战略与规划前瞻布局政策方向,以法律固化成熟政策和实践。”丁明磊说,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科技创新重视程度之高、出台政策密度之大、推动力度之强前所未有。

如今,新一轮三年改革攻坚加快实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纵深推进、多点突破、全面发力。2023年,我国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对科技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性重构,从体制机制层面破解影响科技创新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更好地统筹科技力量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坚克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减负放权”让科研人员轻装前行

“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强调。

只有把束缚科技人员手脚的体制机制障碍“减”下去,把科学合理、尊重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加”上来,创新活力才能充分涌流。这不仅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初衷,也是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一以贯之的目的。

《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高间接费用比重、下放预算调剂权限;《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到,开展基于绩效、诚信和能力的科研管理“绿色通道”改革试点;《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提出25条“松绑+激励”措施,打破了人的支出“天花板”,让科研项目“年底突击花钱”成为历史……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韩凤芹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先后出台一系列完善、优化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文件和改革举措,以“能放尽放”的原则,不断向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放权赋能,以释放科研活力和创新动能。

相关部门在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推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将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自主权落到实处。

不仅如此,为了给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接续部署,4年开展三轮减负专项行动,把科研人员从不合理的事务性负担中解放出来,保障他们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面实行“无纸化”申请,科研人员不必再将大量时间花在填表和报材料上;国家科技计划按照不超过5%的比例开展随机抽查,检查数量和频次进一步减少。

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的同时,减轻科学技术人员项目申报、材料报送、经费报销等方面的负担,保障科学技术人员科研时间等内容,也被写入新修订后的科学技术进步法。

“破四唯”“立新标”实现人尽其才

2021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时指出,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近年来,我国以改革促创新,以激发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积极性创造性为着力点,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加快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与此同时,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为加快完善科技评价制度扫清路障。

值得关注的是,科技部等八部门联合推动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以“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为着力点,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按照创新活动类型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引导各类科技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这些年,科技体制改革始终围绕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这条主线。”丁明磊说。

持续落实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推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三权”下放,让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致富;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允许科研人员依法依规兼职兼薪、创新创业;开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积极性……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3327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2.64%,超过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2023年,我国178家国家高新区实现园区生产总值18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约14%;2012—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从4.9万家增长到46.5万家。

当前,我国基本形成了覆盖全面、门类齐全、工具多元的科技政策体系。面向科技强国建设要求,丁明磊认为,未来我国科技政策的进一步制定完善,还需以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构建高效、开放、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进而奠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基础。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