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18:40:12 来源: sp20250110
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数据显示,在沿海各地加速推进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下,截至2023年底,已建成重力式网箱2万余口、桁架类网箱40个、养殖工船4艘;建成深远海养殖水体4398万立方米,产量39.3万吨,比“十三五”初期分别增加3.3倍和2.4倍。
水产品是重要农产品,能够增加食物总量,缓解主粮和畜禽产品供给压力。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对海水产品的需求刚性增加,在陆域与近海养殖空间趋紧的情况下,蕴含广大潜力的深远海养殖是建设“蓝色粮仓”、向海洋要食物的重要途径。
“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深远海养殖的设施装备更为先进、养殖技术更为领先、产业链更为完备。”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发展深远海养殖除了能够增加优质水产品供给外,还能有效带动水产育种、预制菜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有力推动海水养殖向现代化转型升级。
从设施装备水平看,深远海养殖采用的重力式网箱能够实现在20米水深的湾口开放海域稳定养殖,是目前深远海养殖最主要、最成熟的养殖模式;桁架类网箱开发出了全潜式、半潜式、浮式、座底式等多种类型。养殖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
从配套养殖技术看,针对深远海养殖,沿海各地结合实际研发了一批适养新品种,大西洋鲑、许氏平鮋、军曹鱼等高值品种的选育工作也在加快推进。
从海洋生态保护看,深远海养殖通常布设在水质更优、流速更快、生态容量更大的海域,鱼类在天然的环境里生长,发病少,用药少。养殖的废弃物能够得到妥善处理,对环境影响比较小。
当前,深远海养殖产业集聚效应已初步显现。山东省在青岛、烟台、日照等地布设深远海养殖渔场,建成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福建省在连江定海湾培育形成桁架类网箱集群,“仿野生”大黄鱼售价显著提高;广东省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大市场,在珠海枕箱岛海域形成深远海养殖集聚区;海南省在乐东龙栖湾海域将深远海养殖与休闲型海洋牧场融合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
“一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的产能,相当于陆上5000亩的池塘养殖场、3000个以上的近岸渔排。”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成果转化处副处长周荣告诉记者,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尽快破解以往生产方式的局限至关重要,关键在于建立“以养为主、陆海统筹、全生产链集成”的新型生产方式。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的研发正是以此为导向,形成了变革性的创新效应,不仅让水产品质量有了实质性的保障和提升,还使水产养殖走上“生产不争土地、用水不占水源、排放不影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为新兴产业,深远海养殖涉及养殖生产、装备建造、生态环保、科技创新、检验登记、安全生产、用海管理等多个方面。其中,优化养殖用海管理、推行生态化养殖用海方式,是促进海水养殖业提档升级、建设“蓝色粮仓”的重要基础。
2023年12月13日,《关于优化养殖用海管理的通知》正式出台,从科学确定养殖用海规模与布局、分类管控新增养殖用海、稳妥处置现有养殖用海等六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深远海养殖用海管理方面,《通知》提到,要拓展深水远岸宜渔海域,优化养殖用海布局,积极支持深远海养殖和海洋牧场用海,加快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渔场建造应用。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要坚持科学布局,在充分评估经济、安全、环保等因素的基础上,规划布局深远海养殖,促进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坚持科技引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科研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绿色生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深远海养殖全过程,促进生产和生态协调发展;坚持安全发展,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切实保障生产安全、生物安全、产品质量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
纪文慧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