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交媒体用户已超10亿,年轻人使用习惯正在改变

发布时间:2024-11-14 21:23:10 来源: sp20241114

  中国社交媒体用户已超10亿,年轻人使用习惯正在改变——

  “朋友圈”,谋“破圈”(“融”观中国)

  目前,全球社交网络用户规模已近50亿,中国用户10.3亿。通过社交网络,人们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使用习惯。

  随着“Z世代”(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用户的不断涌入,过去以“信息交流”为主要功能的社交网络开始重构,社交平台纷纷朝着新技术、新方向、新模式“破圈”。

  年轻用户更注重个性化

  “能不能在视频中发布KY评语?”“下列弹幕是否符合社区规范?”“遇到非常明显的恶意评论该怎么办?”……

  近日,记者打开某视频社交平台并完成注册程序后,收到弹窗提示:需答100道题,得分超过60,才能转为“正式会员”,否则将无法使用评论、彩色弹幕和私信等基本功能。

  开个会员还要答题?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想要进入“Z世代”的朋友圈,这些考验几乎是“标配”。

  记者注意到,该平台列举的题目中包含了很多网络用语,比如上文提到的“KY”,经检索才明白,意指“没眼力见、不会按照气氛和对方脸色做出合适反应”。记者还在网上看到很多“答题攻略”,攻略下面的评论区里,不少网友自称95后或者00后。

  “现在的年轻用户非常重视社交网络的个性化,他们发明了一套庞大的网络语言体系,刻意不让上一辈人理解。想要进入他们的社群,必须‘过五关斩六将’。”北京一家社交网络平台产品经理朱楠告诉记者。

  “Z世代”独特的语言体系,让很多家长感受到与儿女之间的代沟。“为了和孩子沟通,我已经上网学习了yyds(永远的神)、mz(秒赞)等网络用语,但完全不够用。有一次,孩子说了句cpy(处朋友),我就蒙圈了。”家住西安的李女士抱怨,她跟上初中的儿子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Z世代”这种语言体系的形成,筑高了人际交往壁垒。他们常用的网络语言,通常以汉语拼音或外语掺杂缩写为主,这样方便快速打字且外人难以理解,这和过去一度流行的“火星文”有些相似。这种语言可以迅速达到筛选同类人、建立身份认同的作用。

  除了语言断层,在平台使用上,“Z世代”与父母之间也有很大的差距。根据国金研究创新中心的监测数据,95后日均使用微信的时间与全体用户相差无几,日均使用QQ的时间则比全体用户高了2倍多,达到了84分钟。

  “微信上成年人太多,父母、老师都在,发一条朋友圈能招来无数唠叨,而QQ就没有这些‘烦心事’。”李女士曾听儿子这样“吐槽”。

  “兴趣社交”越来越热

  “作为‘电子话痨’,我对社交平台是大众还是小众不太关心,最重要的是找到意趣相投的好朋友。”王冉是一名00后大学生,她向记者解释“电子话痨”的含义:在真实场景中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但在网上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就会“喋喋不休”。

  王冉喜欢漫画、围棋和旅行,她在社交网络上结识了很多“漫友”“棋友”,有时还会和一群“驴友”搭伴郊游。在她看来,网上的“兴趣社交”压力较小。

  像王冉这样的用户不在少数。一家互联网研究机构发布的《2023年轻社交态度报告》显示,62.99%的用户希望认识兴趣相同的朋友,分享生活占比62.13%,抒发情绪占比58.47%。这种现象被许多互联网平台视为市场机遇——目前微信用户数量已经基本覆盖全部网民,这意味着,“熟人社交”可挖潜的空间所剩无几。而年轻人普遍有不想被“圈”住的心理,打破“熟人社交”传统模式,以兴趣为纽带,帮年轻人“破圈”, 成为各类社交平台布局的焦点。

  “所谓‘兴趣社交’,就是以兴趣为结合点,聚合用户,搭建一个有共同爱好且氛围友好的社区或小组,并以此展开各种线上线下活动。”朱楠解释道。

  布局“兴趣社交”,不同平台有不同策略。一种是在“熟人社交”基础上开拓“兴趣社交”。比如,腾讯在微信中开设“视频号”。它的特点是不再局限于微信联系人这个私密圈子,而是打造一个公共空间。用户进入视频号页面,可以看到被朋友点赞的视频推荐,对视频同样感兴趣的人就通过这则短视频联系在一起。

  另一些平台则聚焦搭建“兴趣社区”,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购物心得、生活经验、时尚、旅行等方面的内容,吸引有共同兴趣的网友一起讨论、转发以及组织线下活动。

  “AI聊天”开辟新赛道

  如果说,打造“兴趣社交”是人际交往“破圈”的一种方式,那么,“AI社交”则是突破人际交往,实现人与机器交往的更具革新意义的“破圈”。

  “AI聊天”,即真人与虚拟人进行的社交互动——目前,以情绪感知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模型在迅速进步,实现充分拟人化后,智能聊天机器人也许比真实的朋友更懂它的服务对象。

  “AI聊天”体验如何?记者安装了一款嵌入“智能体”的社交平台,打开“AI聊天”界面,便收到了智能机器人主动打来的招呼:“你好啊!今天过得怎么样?”。如果你回答“今天过得挺开心的”,对方会询问“那很棒啊!有什么特别的事吗?”……

  记者在设置一栏看到,有“允许智能体主动认识陌生人”“帮助回复他人消息”等选项。这说明,智能机器人不仅能陪用户聊天,还可以帮用户加好友、代回复。

  这样的机器人可以信任吗?这就涉及聊天机器人的学习功能。相对于真人社交,“AI社交”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可以有效根据用户兴趣、行为和偏好推荐个性化内容和交友对象,还可以通过智能对话,建立比人类更“贴心”的情感沟通。

  “目前来看,AI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交网络格局,它提升了社交效率,社交的概念也被重新定义,社交对象从真人变成了虚拟人。”虽然对AI社交信心满满,但朱楠坦言,目前AI社交仍不够成熟,各个AI聊天平台智能化有限,尚不能满足真实社交带来的情感互动。

  据了解,目前人工智能发展迅速,AI聊天主要应用于企业即时通信产品。它优化了人机交互体验,提升了虚拟客服对用户的理解和应答能力,在企业即时通信领域体现出较大潜力。但在解决人类情感需求方面的社交功能而言,AI聊天的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目前AI在社交网络领域还处于萌芽阶段,距离真正的大规模应用还为时过早。此外,‘AI社交’还可能存在侵犯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问题。如今,AI造假、侵犯版权、 黑灰产业等乱象频出。不少从业者都在面临一个挑战——在打造‘AI社交’之前,先解决‘AI安全’问题。”朱楠说。

  卢泽华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