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中国丨访谈)高长武:为何中国改革开放“缓速”“止步”说站不住脚?

发布时间:2024-11-09 18:17:27 来源: sp20241109

   中新社 北京12月19日电 题:高长武:为何中国改革开放“缓速”“止步”说站不住脚?

   中新社 记者 黄钰钦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中国官方媒体近日连续发表相关文章,对外释放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强烈信号。18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摘录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金句,其中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高长武在接受 中新社 “近观中国”栏目专访时表示,正确理解改革开放的方向、立场、原则,成为认识中国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新举措的重要一环,更是廓清外界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缓速”“止步”等质疑杂音的关键。

   中新社 记者: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必须勇于解放思想,但解放思想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因而改革开放也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您对此如何理解?

  高长武:所谓方向,就是往哪走、走什么路。中国改革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用更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谈的正是方向问题。所谓立场,就是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去想问题、做事情。中国的改革开放强调的是人民立场,根本价值取向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改革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新社 记者: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该改、能改”与“不该改、不能改”之间的界限?

  高长武:准确理解“该改、能改”与“不该改、不能改”之间的界限,需要对中国改革的性质、目的和方向有正确认识。

  关于中国改革的性质、目的和方向,邓小平同志在改革之初就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在改革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要搞其他什么主义”;“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

  无论是改革的性质,还是目的和方向,中国的改革都是紧扣“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因此,这就决定了“该改、能改”与“不该改、不能改”之间的界限。如果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契合中国改革的社会主义的性质、目的和方向,就是“该改、能改”的,否则,那就是“不该改、不能改”的。

   中新社 记者:一段时间以来,“不该改、不能改”的表述在国际舆论场上受到高度关注。有声音将其错误解读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将面临“缓速”甚至“止步”的风险。您如何看待此类质疑和杂音?

  高长武:一方面,出现这类质疑和杂音是由于有些国家和有些人士,蓄意利用国际国内形势的一些变化和中国改革政策的一些具体调整在“带节奏”“造舆论”,企图影响和扰乱中国改革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很清楚,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怎么改、改什么,有我们的政治原则和底线,要有政治定力。正是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的政治定力,牢牢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目的和方向,按照自己的政治原则和底线推进改革,我们的改革才能稳步推进并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另一方面,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改革开放45年来,中国明确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并以此作为牵引来带动其他方面改革。

  改革能否成功,很重要的一点要看能否有力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在改革过程中,始终紧紧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改革的重点,以此牵引其他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改革历来是全面改革,我们的改革在某些方面、某个时期,快一点、慢一点是有的,但不能笼统说中国改革在某个方面滞后,更不能说是不改革,至于说中国改革将面临“缓速”甚至“止步”的风险,更是一种曲解误解。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应该改又能够改的坚决改,不应改的坚决守住,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立足中国国情、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具体需要,来判断改革的轻重缓急、先后快慢,把握改革的时度效,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

   中新社 记者:在谈及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两句话”,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您看来,强调完整讲两句话有何重要意义?只讲前一句或只讲后一句可能造成什么问题?

  高长武:前一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根本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了鲜明指向,深刻回答了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两句话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单一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

   中新社 记者:在论及中国推进改革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不能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应该如何看待回应外界关切和迎合某些人“掌声”之间的关系?

  高长武:强调中国的改革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本质上是在强调改革的自主性。改革的自主性是指改革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具体实际和发展需要自主作出的决策,而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被逼着作出的决策。

  中国的改革具有独立自主的鲜明特点,并不是为了外界而改,而是为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中国的发展进步而改。与此同时,今天的中国也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改革始终受到外界关注,对于正常的关切也理应作出必要的回应。尤其是对于希望了解和学习中国改革成功经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国也乐于积极分享发展经验,但这绝不是强加于人的制度模式输出,而是在相互尊重、立足各自具体实际前提下的互学互鉴、美美与共。(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