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 | 社科青年开讲啦】华夏远古先民生计实证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发布时间:2024-12-06 07:42:22 来源: sp20241206

  筚路蓝缕,青灯黄卷,艰辛探索,薪火相传,几代考古工作者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通过发现、研究、阐释,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实践证明: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就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动体现。

  大家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相龙。

  历经数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华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时期凝结出了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就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塑造的鲜明文化特质。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农业是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与和平性。

  炭化的粟、黍、大豆和稻米是华夏先民驯化的几种农作物,出土于新石器时代遗址。

  粟和黍是北方地区驯化的谷物,目前最早的证据来自于距今万年前后北京门头沟区东胡林遗址。

  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后,粟与黍在西辽河与黄河流域广泛栽培,随即发展成为新石器时代至汉唐时期中国北方先民的主食。距今七八千年前,被强化利用和栽培的可能还有大豆,此后大豆逐渐成为华夏先民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

  稻米是长江流域驯化的谷物,目前最早的炭化稻米出土于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时间是距今万年前后。

  同样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后,长江流域先民开始广泛种植稻米,并将之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粟、黍、大豆、稻米这几种谷物,是中华远古先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驯化成功的,是世界性的文明成就,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考古实证。

  今天,小米粥、大米饭、黄米馍馍、卤水豆腐仍是游子们忘不了的乡愁,中华文化在这一粥一饭间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以农为本的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稳重内敛、理性平和的精神气质,塑造了中华文明与生俱来的和平性。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包容性与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质。

  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充分彰显了包容性和统一性。

  中华民族善于在与其他人群互动互鉴中取长补短,汲取营养,将域外文化本土化,助力中华文明形成发展。

  考古遗址出土的牛、羊骨骼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统一性。

  黄牛和绵羊是原本驯化于西亚地区的家畜,大约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时代,传入中国境内,丰富了史前与古代中华先民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

  从中华文明发展历程来看,牛羊的引入对于古代中国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农耕社群用农业副产品饲养黄牛,利用黄牛耕田运输,助力农业经济与文化逐渐繁荣。牛羊畜牧业的发展提升了中国北方、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以及西南山地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一批以畜牧、游牧和农牧兼营为业的古文化在很短时间内喷涌而出。

  畜牧游牧社群黑车白帐、行踪万里,是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中继站,不断为中华文明引入新的活力。 畜牧文化与安土重迁的农耕文化长期交流交往交融,互通有无、互相依存,造就了中华文明团结统一的内在动力。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历史流变,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培育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今时今日,我们要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策划:袁华杰 许明

  统筹:何迪雅 王村村

  制片人:陈宣宇

  本期嘉宾:陈相龙

  执行策划:常畅 何澍之 冯秋颖

  项目执行:宗悦 曾煜婷

  导演:陈宣宇

  执行导演:周海伟 宗悦

  拍摄:孙超 魏建立

  灯光:乔海森 贾红亮

  后期:申栋 张萌

  包装:张萌 刘佃水

  字幕:申栋 宗悦

  编校:陈静 禹瑞丽 孙龙 苏威豪 曾煜婷

  审核:刘星 刘岩

  指导单位:

  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

  支持单位: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文化传播中心

  特别鸣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考古博物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