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就勘探“火眼金睛” 端牢端稳能源饭碗

发布时间:2024-11-05 20:35:35 来源: sp20241105

盛夏时节,烈日炎炎。塔西南昆仑山前,钻机轰鸣,炮声回荡,2000多名物探人奋战在帕米尔高原上,翻山越岭,在千山万壑中布下“擒”油“捕”气的“巨网”……

推动油气增储上产,离不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地球物理勘探,相当于给地球做“CT”,是发现油气有效的方法之一。

“世界现代石油工业有160多年的历史,寻找石油有地震勘探和重力、磁力、电法等非地震勘探多种方法,其中地震勘探最为常用,全球95%以上油气田发现主要是依靠地震勘探。”业内专家表示。

可控震源车进行高精度可控震源作业。受访者供图

可控震源车进行高精度可控震源作业。受访者供图

2024年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其中,“陆上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装备”(以下简称 “两宽一高”)项目获得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两宽一高’地震勘探技术经过持续攻关应用,实现了物探技术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项目第一完成人、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物探)执行董事张少华说。

21世纪以来,在深层超深层、复杂构造及非常规等新领域寻找规模接替储量,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需要。然而,发现这些油气资源的难度极大,现有的地震波激发技术很难传达到深度更深、结构更复杂的岩层,再通过获取到的地震波信号来判断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油气储存情况难上加难。

超大地震数据接收仪在柴达木盆地进行勘探作业。受访者供图

超大地震数据接收仪在柴达木盆地进行勘探作业。受访者供图

“以塔里木盆地为例,该盆地经历多次构造演化,油气多次运移调整,像一个摔碎的盘子又被踢了几脚。”东方物探高级专家李明杰表示,油气勘探技术必须加快自主创新,从原有的“稀疏三维”向“高密度三维”转型升级,提高勘探成功率。

自2008年以来,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项目团队提出“充分、均匀、对称”高密度空间采样新理念;自主研制出我国首台EV56宽频大吨位可控震源,深层探测能力从5000米提高至上万米,实现了万米探测的历史性突破;发明全球首台超大道数地震仪,实现最大接收通道数由万道级提升至30万道级,同步误差由毫秒级降至微秒级;推出全球首套五维数据处理解释软件,创新宽方位海量数据快速精准成像、五维数据裂缝预测和变方位油气检测等方法,勘探成功率稳步提升……

“‘两宽一高’技术好比用高清相机拍照片,‘宽频带’相当于彩色照片,看到的地下信息更丰富;‘宽方位’相当于从不同角度拍照片,可以看清地下全貌;‘高密度’相当于数码相机的高像素,像素越高拍出来的照片质量越好。”东方物探高级专家何永清说。

工作人员在勘探现场测量数据。受访者供图

工作人员在勘探现场测量数据。受访者供图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院士专家对项目成果进行鉴定时这样评价:“该技术引领全球陆上地震勘探技术发展方向,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如今,“两宽一高”实现了大规模应用,覆盖国内外18个国家43家油公司,应用项目456个,面积近34万平方千米。

在国内,该技术有力支撑了中国石油鄂尔多斯庆城、塔里木富满等3个10亿吨级大油田以及塔里木博孜大北、四川川中等4个万亿方大气区等一批重大勘探发现,也为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力推动了我国油气重大发现和持续增储上产。在国外,成功实施23.4万道全球最大道数采集项目,创造5.49万炮全球最高日效纪录,打造了多个共建“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示范工程,提升了我国油气物探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可控震源车在鲁卜哈利沙漠中作业。受访者供图

可控震源车在鲁卜哈利沙漠中作业。受访者供图

科技创新既要“快速突破”支撑当前,也要“久久为功”引领未来。“作为石油人,我们对‘测得全’‘采得快’‘探得准’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张少华说,要持续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探核心软件、装备和技术,炼就“火眼金睛”,看穿地层深处,让油气勘探的“眼睛”更智慧、更快速、更明亮。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系列报道

蓝海”驭长风 “绿电”海上来

科技创新铸利剑 挺进深海采油气

(责编:郝帅、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