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建设农业强国

发布时间:2024-11-18 21:21:52 来源: sp20241118

  【光明论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

  【光明论坛】

  作者:彭 丹(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研究员)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2024年“三农”工作。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工程,必须落实规划、扎实推进。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就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扎实有力推动各领域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奋力开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农民增收路子拓不宽,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起来”。我国传统农业具有“小、散、杂”的特点,且小农户数量众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农业种植区域化分割。因此,推动产业振兴,要解决当前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机械化推进的阻碍,一方面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将家庭经营小田合并为适合农场种植大田,统一规划,按需种植。同时以地域农产品为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地理标志品牌农产品,守住农民的“钱袋子”。另一方面不断催生农业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从种养向初加工、精深加工延伸,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居、游、养、娱”为重点,将生态资源、生态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打造集田园风光、山水气息、人文特色、非遗传承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模式。

  农业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群众不仅是受益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拓展农民收入,在保障基本生产性收入、劳务性收入的基础上,可加大针对乡村振兴相关政策补贴力度,增加政策性收入;持续推进农村土地、房屋和林权等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的转让和挂靠,扩充财产性收入;加大对农民提供技术、市场、资金等支持力度,丰富经营性收入。同时,目标要转向乡村振兴“主力军”,注重发展新型职业农民。青年是产业发展的革新力量,也是乡村振兴的磅礴动力。无论是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还是打造休闲文旅农业、生态农业,都依赖青年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开阔视野。通过推动“青年下乡”,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树立正确劳动观念,践行艰苦奋斗的劳动实践,让青年大学生怀揣乡村振兴梦,带着专业技能和充足干劲入驻乡野,在田间地头挥锄不辍,用自身汗水浇灌丰实之花,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美乡村建设既聚焦“硬件”又突出“软件”。一方面,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基础,以整治优化村庄环境为重点,以建设宜居乡村为导向,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加强道路、供水、能源、物流、信息化、综合服务、农房、农村人居环境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乡村,在数字政务、农村电商、农业信息化等方面做好相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乡村组织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埋藏在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积极涵养乡风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实现物质富裕的同时达到精神富足。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三农”问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立足国情农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着力优化产业升级、提高农民福祉、改善乡村环境,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光明日报》(2023年12月29日 07版)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