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5 01:28:17 来源: sp20241225
北京市昌平区,迈出天龙苑小区南门,居民赵俊东手指前方,语带兴奋:“你瞧,一出门就是京都儿童医院,公园、学校、商场也都不远,跟我刚来回龙观时有了很大变化。”
昌平区回龙观和与之相邻的天通苑并称为“回天地区”,是北京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超大型社区。2008年,28岁的赵俊东在回龙观安了家。那时,她家小区外除了光秃秃的路和密集的住宅楼,就是片片农田。“睡在‘观’里,堵在路上,工作和生活在城里。”赵俊东回忆。
沿着回龙观东大街往东,赵俊东来到了公司办公室。这里原是一片空置楼宇,昌平区协调市属国企改造盘活后,增设4万平方米产业园,赵俊东供职的公司去年9月正式入驻。告别了往返3个多小时的通勤路,赵俊东感慨“现在的生活有了松弛感”。
如今,在“回天地区”,越来越多居民和赵俊东一样感受到职住平衡的“松弛感”。在建设嵌入式产业空间的同时,昌平区统筹考虑“回天地区”与未来科学城、中关村科学城等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打造60余万平方米产业园区,吸纳就业9000余人。
挥拍、发球、跑位……下班后,赵俊东经常到自家小区附近的回龙观体育文化中心打球。这座体育文化中心,集羽毛球馆、滑冰馆、攀岩馆、游泳馆等11类体育场馆于一体,还有图书馆、剧场等,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孩子放学后,我俩经常在这儿一起运动。”赵俊东的女儿就在离家不到1公里的学校读六年级。
回龙观体育文化中心运营、自行车专用路开通、林萃路贯通、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扩建……赵俊东家门口的变化,源于北京市2018年开始实施的“回天行动”计划。
2018年,北京市出台《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聚焦群众最关心的交通、学位、床位等问题,补齐公共服务短板。2021年7月,新一轮行动计划发布。“老百姓急难愁盼的事,就是我们要干的事。”昌平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回天治理工作专班副班长曹煜介绍,两轮“回天行动”计划目前已实施24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400多亿元。
把群众的“愿景清单”变成“项目清单”,在一次次破解难题的过程中,“回天地区”走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之路。
上班时间将近,办公楼车位已满,咋办?扫码登记、减速过闸、倒车入库,回龙观居民吴戈虽不住龙锦苑小区,却对这里熟门熟路。“这个小区里的潮汐停车场,是经居民协商议事机制征得大家同意后开放的。”吴戈说,每天8时至20时,小区车位向社会开放,8小时仅收费4元。
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电梯维修费用谁来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装在哪?违建拆除后做什么用?近年来,“回天地区”累计召开各级党建协调会4300余次,协商解决各类问题近万件,并推出党建引领、主动治理的“回天有约”基层协商议事体系。“现在可以说是齐心协力‘一起干’。”回龙观街道金域国际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陈东岩说。
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治理,从治“大城市病”转向谋高质量发展,“回天行动”计划推进中形成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回天有我”愈发成熟:坚持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37家市级部门、70余家区级单位倾力投入,120多名社区党组织书记、1400多名社区工作者忙碌奔波,2000多家社区社会组织融入基层治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赵俊东对“回天地区”的未来充满期待:“学越上越好,路越走越顺,家越建越美。”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4日 04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