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从出圈到出海 这些非遗为何“走红”又如何“长红”?

发布时间:2024-11-09 11:38:00 来源: sp20241109

  端午佳节话非遗,今天我们聚焦走出国门,在国外受追捧的一些非遗。在广东佛山,有一项非遗——会“漂移”的龙舟,能在水中上演“速度与激情”,而且已经闻名海外了。会漂移的龙舟到底长什么样?快出“虚影”的技能是怎么练出来的?

  总台记者 曲柏宇:我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广东佛山的叠滘社区,今天就是要带大家再来看一看这里的龙舟漂移。今天并不是正式比赛日,其实队员们正在训练,谁能想到一个普普通通的训练,都能吸引这么多人前来观看呢。

  对于叠滘人来说,每年的端午节是个比春节还要热闹的节日,即使是外地工作学习的人,在端午节的假期他们也只有一个必须去的地方,那就是回家参加龙舟赛。

  叠滘的龙舟赛与其他地方的竞速龙舟不一样,走的不是直线,而是许多不同角度的弯道,船上的30多名选手分工明确,连续完成甩弯、急停、疾行与折返等高难度动作,会漂移、能倒挡,紧张激烈的比赛方式,每年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赛。

  在这艘船上一共有37位参赛队员,其中有30名是划船的舵手,有6名是前后的控制方向的舵手,还有1名鼓手。

  这艘船一共有25米长,河道最宽的地方也就只有6米,当坐上这艘船之后,才可以身临其境地感觉到这个地方到底有多么狭窄。由于河道窄,龙舟只能依次下水进行比赛,最后以时间最快者为胜。所以很多时候,选手们要超越的其实是自己。

  叠滘龙舟从起龙、游龙、赛龙到洗龙船水、吃龙船饭,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至今,叠滘人仍秉持着这一份自祖辈传承下来的情怀,不仅为岭南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将不少与龙舟相关的传统工艺和非遗带到了全国,传到了全世界。

  非遗龙舟开启国际新版图

  鼓声阵阵,挥桨激浪,在这里,我们也忍不住想为选手喝彩。不仅是这样的竞赛吸引目光,在这座被誉为“全国龙舟之乡”的城市,龙舟文化正以传统民俗、比赛竞技、文创产品等不同形态,向全世界讲述着中国非遗故事。

  一提到“造船”,今年已经88岁的李保安,就会从寡言变得健谈。六十多年,李保安一直坚持用传统的榫卯嵌合工艺,一条大小一样的龙舟采用不同材质,花费的时间也不一样,最短两个月,长的可能需要半年以上。

  李保安还会根据龙舟队员体形,量身订造龙舟,广州亚运会的中国队训练龙舟,也是出自他手。“三水李保安造”,如今成为岭南非遗技艺的一大“金漆招牌”。

  佛山市级非遗项目三水龙舟制作传承人 李保安:香港、福建、江西、顺德,大多数大型、小型的龙舟,都是来找我。现在我就想着再进一步,让我们的龙舟达到世界水平。

  如今岭南龙舟,已经以竞技的姿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赛事。李保安的心愿,成了现实。

  佛山这间工厂,创新性地将传统陶艺和龙舟文化融合,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这个不到20厘米的小龙,如今在国外可是一龙难求。

  画面中的这群大湾区青年,用数字化研发文创产品,他们对龙船的结构部件进行3D扫描,激光雕刻成一块块模型板,成为一组可以自行拼装的模型,让大家动手体验“造”龙船的乐趣。如今,这些非遗文创,已经出口到澳大利亚、美国、毛里求斯等地。

  香港青年 冼卓衡:像毛里求斯,基本上每个月能够销售这一套龙船模型一千多套。

  端午期间,中国龙舟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来打卡,感受岭南民俗的魅力。

  外国游客: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有兴趣了解中国文化,比如端午节,我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可以来这里亲身体验一下。

  南音音乐会 古韵袅袅传四海

  说完龙舟出海的故事,我们再来认识一项同样走出国门的非遗。端午假期期间,福建开演了一个南音专场“音乐会”,座无虚席,这场“音乐会”到底有什么独特魅力?我们再去看看。

  正在演奏的曲目,叫作《百鸟归巢》,优美的曲调,结合现代的节奏,令人回味无穷。

  观众 蒋嘉欣:我第一次听,有唐代宫廷音乐,比较抒情,柔美,使人心里能释放一些东西。

  台上这位年轻的演员,去年不仅登上了春晚舞台,还前往美国纽约,进行南音表演。

  泉州南音传承中心演员 许艳艳:特别是我们的古装扮相,非常受欢迎,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也收获了很多的喜爱,很多人都要来合影留念。

  泉州南音,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也被称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这两年,不仅多次去到东南亚和欧洲展演,还前往联合国总部进行了交流演出。

  非遗走出国门 如何从“走红”到“长红”?

  不仅是南音,眼下,越来越多的非遗登上了国际舞台。福建的德化白瓷,白如雪、透如绢、润如玉。早在宋元时期,就远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如今,这项非遗技艺已经走向了全世界。

  非遗在海外“走红”是好事,但采访中记者发现,能够“长红”的却不多。如何让非遗不仅走出去,还要走得远、走得稳呢?

  这个外观像龙舟一样的瓷坯,是工艺美术大师张明贵专门为端午节制作的。他告诉记者,这件富有中国特色的创意产品,采用的是德化瓷器传统工艺,已经被一位海外客户预订了。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张明贵:我去美国参加过推介会,我发现很多外国朋友,特别喜欢我们的陶瓷产品,这次我在创作过程中,就特别加入一些中国元素。

  作为出海的先行者,德化陶瓷的跨洋之旅并不是一帆风顺。当地陶瓷办的数据显示,虽然去年德化陶瓷出口超过300亿元,但大多是节庆礼物、厨房用品,真正有中国元素的不到十分之一。

  张明贵告诉记者,普通的艺术陶瓷,海外接受度其实并不高,所以他创新性地融入更多中国元素,希望有所突破。

  同样在探索创新的,还有郑鹏飞。这一个个造型各异的储钱罐,也是用德化陶瓷工艺制作的,然而最初一推出,却碰了壁。

  顺美集团总经理 郑鹏飞:我们当时储钱罐投币口做错了,几万个,投币口都偏小了,整批货买家都不要,款都不结给你了。后来我们就给它做了一个标准,全球180多个国家地区都可以通用,就成了世界的标准。

  在一次次试错中,郑鹏飞得以逐渐扩大海外业务,还在德国设立了研发中心,让精美的中国陶瓷从德化出发,向全球传播。

  顺美集团总经理 郑鹏飞:每一件产品,都是要有故事,有很好的文化植入在里面,以瓷为媒,交更多的朋友。

  如今,德化陶瓷正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还成为时尚潮流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德化县县长 方俊钦: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RCEP成员国搭建贸易平台,办好国际巡展,设立推广展示+海外仓销售中心,持续布局海外市场,更好登上国际舞台,走向世界。

  非遗出海,不仅增强了我们每个人的民族自豪感,也是中国向世界讲述精彩的非遗故事,塑造了一个更有吸引力的中国形象。

  (总台央视记者 朱江 张丛婧 曲柏宇 佛山台 福建台) 【编辑: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