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数字人才总体缺口2500万至3000万

发布时间:2024-11-27 17:57:39 来源: sp20241127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政校企协同工程师涵养班”的学员在企业实习。受访者供图

  23岁的王添宝大学毕业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从实习生跃升为一名自动化工程师。

  这名年轻的工程师每天工作的智能检验中心和他同样“年轻”,那是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程钢铁”)这家钢铁龙头企业向智能制造跃升过程中的数字化转型标杆项目。

  王添宝是天津市首个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订单班”的学员,毕业于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荣程钢铁及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共同联手打造的“政校企协同工程师涵养班”,同期参加培训的有31名学员,其中27人顺利通过理论和实操考核,拿到了全国首次颁发的数字技术工程师智能制造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和职称认定证书。

  从入选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那刻起,王添宝的成长就走上了快车道。去年,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质检处上新了一套代表行业一流水平的智能快速检测系统,他参与了系统“从无到有”的建设,因为出色的表现,年纪轻轻就挑起智能系统软件运维的大梁。

  和荣程钢铁一样,近年来,中国制造的数智化转型也走上了快车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中国也正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预计达到56.1万亿元,同比增长11.75%。在天津,数字经济GDP占比已超过50%,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当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而与此同时,中国数字人才缺口持续扩大。德勤中国公司发布的《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指出,我国当前数字人才总体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大量数字化、智能化的岗位涌现,对数字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培养一批既懂产业技术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产业转型的关键因素。今年4月,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指出要紧贴企业发展需求开设订单、订制、定向培训班,培养一批既懂产业技术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升从业人员数字素养和专业水平,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数智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数字经济时代,让不少传统制造企业暴露出诸多发展的问题:有限的人力与稳产扩产的矛盾显现;各生产单元的信息孤岛问题制约了生产效能;质量、成本、环境、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都亟待解决……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正在成为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荣程钢铁负责人直言:“数智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发展的必答题。”

  “过去,进厂的煤炭、焦炭、矿粉等原料都依靠人工来检验,现在工人不需要再走到那些原料旁边,可以直接让工业机器人去干活儿。”王添宝说,智能质检系统已经把人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当满载着原材料的货车开进厂区,机器的“眼睛”和“手臂”就开始工作了,通过自动取样、3D扫描等自动化手段,直接把数据传输到工厂的“智慧大脑”。

  作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荣程钢铁联合培养的首批智能制造专业数字技术工程师,王添宝去年正式入职,如今他和另一个工程师负责3个自动化车间的运转,王添宝负责其中软件系统的运维。

  荣程钢铁人事处长商凯涛注意到,这批年轻人上手快,来了就能上岗;对新技术掌握快,能快速适应企业技术迭代的速度,与企业一起快速成长。

  荣程钢铁是国内较早一批拥抱数字时代、加速智慧转型的钢铁企业,如今,这里建起了全球领先的“5G+水土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智慧工厂,形成了“智云、智运、智造”三智合一模式;部分生产岗位实现了人工智能化,用数字化管理钢铁生产全过程。

  王超说,企业智能化装备每年都在迭代,刚建成了快速理化分析中心,马上就上线快速质量检验系统,各个领域的智能化系统都在持续升级,“每一步革新,都需要大量人才去支持”。他说,希望能在更短时间内找到更优秀的人才,能啃硬骨头,敢于向企业转型发展需要攻坚的关键领域冲锋。

  去年3月,天津市人社局调研组深入民营企业调研时了解到,荣程钢铁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升级,急需大批数字人才。了解到用人企业的实际需求,天津市人社局立即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北方人才市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共同研究,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荣程钢铁合作的产教融合“工程师涵养班”的基础上,引入数字人才培育项目,招收应届毕业生组成首个数字人才产教培融合“订单班”,解决企业难题。

  探索“产教培”融合 实现精准培养

  为了培养企业转型发展急需的数字人才,首个“订单班”培养的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智能装备与产线应用方向的初级人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校企合作与就业处副处长朱云龙介绍,学校把企业培养要求纳入教学计划,精心配备师资、编写教案,安排实训室作为教学场地,学员可以在教学中现场使用教学实训设备。

  结合教材和企业数字化岗位需求,课程安排了智能制造概论、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工业人工智能、产品建模与仿真、工厂仿真及优化、工艺设计与规划、智能装备与产线单元、MES系统与应用、数字孪生与虚拟仿真调试、现场安装与调试技术、智能仓储单元虚拟调试等12项课程,学员也要到企业现场了解技术应用场景,甚至可以参与部分项目的研发,找到每个人感兴趣的方向。

  王添宝就是在企业现场找到了自己擅长做的事。他坦言,自己在学校成绩中等偏上,“不是那种成绩特别好的学生”,但他平时喜欢琢磨、动手能力强,到了企业的自动化车间,他发现跟自己想象的工厂完全不一样。

  他在学校学过编程,无非就是在电脑上输入各种代码程序,可到了企业的教学现场,工程师拿出一个像打游戏时用的手柄,像打游戏一样,“走一个流程记一个点,根本不用带电脑就把一个机器人轨迹的程序编完了”。

  这个场景让他感到兴奋又好奇,“跟学校学的很不一样,挺有意思”。他也清醒地意识到,一线产业革命已经日新月异,自己要花很多时间再去多学一点东西。学校注重实训的教学特色也让他受益,工厂里那些挥舞的机械臂,他在学校的实训车间操作过,“所以上手很快”。

  他的“老师”更多了。除了学校的老师、企业的师傅,还有来自自动化装备供应商的工程师团队。随着智能检测系统一点点安装、调试,这个年轻人边干边学,他要负责去照顾好这些“聪明”的大家伙,一旦出现问题,他必须快速解决,否则会给整个企业生产带来很多损失。如今,他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工艺、提高效率,同时也在参与制定相应技术文件,包括标准化操作流程、安全生产等。

  经过系统学习和实践后,第三方评价机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对订单班学生进行了严格考核,参加培训的31名学员中有27人顺利通过理论和实操考核,通过率达87%。这批学员获得智能制造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后,采取“免申即享”方式,直接认定生成助理工程师职称证书。

  王超说,全部31名学员经过系统学习,看到了传统产业融合数字技术带来的高效率、高效益,坚定了从事数字技术岗位的信心,已全部签约入职。

  2023年7月,在全国首次智能制造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和职称认定证书的颁发仪式上,天津市人社局副局长郑巴音表示,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对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支撑引领作用,也标志着天津探索出“政、企、校、行业”协同培育数字人才的新模式。

  让个人与企业一同走上高质量发展“快速路”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扎实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等专项行动,提升数字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激发数字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目前,天津市以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为突破口,组建了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与大数据等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把数字人才集聚的龙头企业联盟作为数字人才培育重点,已汇集工程师4.7万人。

  为了支持数字人才培养,天津市人社局会同市财政局出台了数字人才培育项目配套政策,贯通了继续教育体系、职称管理体系、职业培训体系,学员凭项目取得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可对应认定为助理工程师、工程师或评审为高级工程师,立体化、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极大地激发了人才持续学习的动力。

  产教培融合的数字人才订单班模式,也成为促进高质量就业的“新通道”。订单班学员胡兴顶现在是荣程钢铁的机械点检技术员,是智能车间的“啄木鸟”,要通过巡检及时发现可能出现问题的点位。这个岗位看似枯燥却对他充满挑战,每天巡检时,他总会琢磨如何优化工序、降低成本、提高产能的改进方案。入职不久,他就向企业提出过一些合理化建议,并获得了相应的奖励。

  “我们非常欢迎那些既掌握数字技术实际运用方法,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年轻人,能快速把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所需融会贯通。”王超说,企业还为获得数字人才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年轻人,每月增加技术等级补贴,“就是要进一步体现个人价值,帮助他们和企业一起走上发展的快速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