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5 19:04:49 来源: sp20241225
队员在进行陆上日常训练。 黄 兴摄(人民视觉)
队员在开展水上训练。 重庆市消防救援总队水上支队供图
队员在开展激流救援实战化训练。 肖乐峰摄(人民视觉)
山城下,长江畔,两艘高大趸船静靠江岸。在重庆市渝中区长滨路附近,重庆市消防救援总队水上支队太平门站坐落于此。
“为方便日常出警和训练,我们这支队伍以船为站,两艘趸船就是我们工作的地方。”太平门站政治指导员徐航说,“我们主要承担长江、嘉陵江重庆段两江四岸271公里灭火救援、抢险救灾等任务,也执行其他地区跨区域抗洪抢险任务。”
成为消防员16年以来,徐航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辖区范围大,汛期长,警情也多。一年的出警量有600多起,入夏常常大半天都在外面执行任务。”徐航说。
站长助理马建辉是站里掌舵最稳健的轮机长,也是国内最早一批专业从事激流水上救援的消防员。“吃穿住行都在船上,在水上待了20多年,回到岸上有时都还挺不适应。”马建辉说,“水上救援复杂性更大,救援环境是动态的,极为考验现场应变能力。”
2020年夏天,重庆遭遇洪峰,在朝天门码头,趸船几乎与路面齐平,洪水没过了滨江步道。一天深夜,太平门站接到紧急任务,长嘉汇附近水域一艘趸船遭遇激流无法靠岸,船上尚有10余名乘客待转移。马建辉与一级消防长李诗强分别驾驶两艘冲锋舟,前往该水域救援。
“被困船只正处两江水流汇合处,过去10多分钟船程就能到达的距离,那天晚上我们足足尝试了近3小时才得以靠近。刚到那附近就听到‘砰’的一声,被困船只一根锚链断了,船尾有一半都在水下。”回想起当时的场景,马建辉仍旧心有余悸,“指导员当机立断,我们轮机手实时观察江面动态,保持船只平稳,救援人员加紧登上船只,用最短时间成功营救被困群众。”
改制后,太平门站共接处警2500余次,营救遇险群众1000余人。赴汤蹈火、打通生命通道,这些需要的不仅是竭诚为民的勇气,更离不开严格训练打磨的业务水平。
“我们常常开玩笑说,不在训练中把水喝饱,就说明训练强度还没到位。”徐航说。相比训练基地等室内场地,户外激流训练是消防员面临的更高难度挑战。太平门站的消防员们曾多次前往重庆巫溪大宁河及贵州赤水河等激流水域进行户外训练。“水下全是乱石,还有涌动的暗流,3毫米厚的救援服都被刮烂了,双腿上划了无数的伤疤。”马建辉回忆道,“喝饱了浑水,才学会了真本事,训练中多吃苦,实战中才能多救人。”
多年参与水上救援,马建辉也有自己的心得:“一根绳子在水中膨胀后,和岸上粗细完全不同。如果绳子架错,就可能在水中无法动弹,带来极大危险。再比如,水中救援要用好各类泳姿,需要不断地学习并尝试。”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带来专业能力的提升,太平门站的消防员们先后获得内河船舶驾驶、舟艇驾驶、激流救援、潜水救援、绳索救援、应急救护等专业技术资质300余人次。
按照规定,已婚且符合轮休条件的消防员每隔两到三周可以回家休息两天。但对大多数家庭不在主城区的消防员来说,一年只有一个月的探亲假,其余大多数时间都在船上。“消防救援队伍必须时刻待命,只为警铃响起时最快出警。特别是在重庆这样水域广布的城市,我们水上消防救援队伍更是不能松懈。”谈起自己的工作,徐航日日夜夜紧绷着,一刻也不放松。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3日 14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