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大学创新“有组织科研”管理模式

发布时间:2024-06-04 18:42:04 来源: sp20240604

原标题:中国民航大学创新“有组织科研”管理模式

“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如何将其应用在我国民航领域,并探索制定一套与之匹配的定位追踪和导航等标准,是我们重点攻关的课题。”5月13日,中国民航大学民航航空器适航审定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鹏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卡脖子”问题,不能仅靠科研人员“单打独斗”。中国民航大学依托学科优势,按照“需求导向、开放流动、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原则,创新有组织科研管理模式,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有力推动了科研成果产出。

创建科技创新研究院

“我们以芦竹为原料,在实验室制成生物航油组分。通过优化调整组分,能够得到芦竹基可持续航空燃料。这种燃料可以做到负碳排放,是化石燃料的良好替代品。”中国民航大学双碳和发动机安全性研究型创新团队负责人杨晓军说。

科研成果的高效产出,得益于学校推行的有组织科研创新模式。学校成立了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科创院),推进重大工程问题攻关。以杨晓军及其团队的“可持续航空燃料”项目为例,科创院帮助他们集聚来自校内外航空安全和绿色能源等领域的专家,打破原来“单兵作战”局面,以多方力量推动项目实施。

在科创院副院长周晓猛看来,科创院是学校打造的有组织科研高地和人才特区。它打破学院与学科间的壁垒,按照“资源围绕目标转、机制围绕目标转”的原则,加强资源和要素一体化配置,探索建立高效协同的运行机制。

以科创院为依托,王鹏带领航电系统适航技术团队,很快吸引了13名不同学科的精兵强将,投入到对北斗适航审定技术的研究中。

通过与行业多家研发单位联合攻关,团队制定出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机载设备适航标准与符合性路径。这为国产北斗机载设备的科学认证和装机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科创院已经汇聚12支创新队伍,在助推国产大飞机换装“中国心”、飞机液压系统智能运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于民航等重大项目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科研问题越来越复杂,科研任务越来越交叉,需要更多跨学科人才集聚起来,开展科研攻关。”周晓猛表示,科研范式的重大转变、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都需要高校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

打造科研育人体系

作为一所行业院校,中国民航大学锚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战略目标,构筑大平台、汇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同时,学校探索建立“院—院”协同机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

以中国民航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为例,院长刘洪丽介绍,研究院积极探索与学院间科研平台的共享机制,把研究院科研平台打造成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基地。同时,研究院通过实验室开放、科普活动、本科生参与实验、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等形式,发挥科研平台的育人功能。

科研育人不仅体现在科研平台、科研资源的共享中,更体现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植过程中。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成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国家级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示范单位。

为了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科技园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创业孵化项目,制定了“五航工程”双创培育孵化服务管理办法,将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和科技创业孵化工作有机结合。

近三年来,科技园孵化68个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2023年起,科技园与中国民航大学研究生院联合开展产教融合研究生创新项目孵化,首批7个项目获得立项。

(记者 陈 曦)

(责编:郝孟佳、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