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法治头条)

发布时间:2024-06-05 05:12:30 来源: sp20240605

阳光洒落在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会客厅,社区民警正在和网格员梳理治安防控重点;位于环岛路沿岸海边的椰风寨综合警务站,大屏幕上一个个船舶移动图标不断闪烁,值班民警时不时点击查看实时信息……

黄厝社区联防共治、椰风寨智能海防,是一个个基层治理创新模式在全国各地落地扎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写照。

不久前,全国治安管理工作座谈会在厦门召开。“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不断创新,勇于破题,不断抓好‘派出所主防’和社区警务工作,让更多社区警力‘沉’下去,让智慧警务更好赋能基层警务,让更多百姓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警力沉到基层——

纠纷少了,百姓脸上笑容多了

“老时,大家都信你,你肯定能把咱们的事儿处理好。”河南省周口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沈楼行政村黄庄村村民黄某堂一看到社区民警时祖前来了,赶紧迎上前拉住了他。

原来,不久前,黄某堂和邻居黄某军再次因宅基地边界问题发生争吵,双方各执一词,情绪激动。周口市公安局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分局搬口派出所社区民警时祖前详细了解事情原委后,想把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一次性理清楚。

拉尺子、划边界、揳灰橛,在双方当事人和围观村民的见证下,时祖前和村干部对两家的宅基地反复丈量、仔细核算,经过3个多小时,黄某堂和黄某军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对界限划分心服口服,两人握手言和。一场持续多年的土地纠纷顺利解决。

“这里村子多、路途远,过去有一些潜藏的问题不容易得到及时解决,一直是我们的‘挠头事’。”周口市公安局副局长、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分局局长程炯说,如今,为了鼓励更多警力下沉到基层,当地开展“背包入村”行动,一个背包、一本工作手册、一支手电、一个水壶,逐渐成了当地民辅警走村入户的标配。

“以前有什么事儿就是电话说说,最后怎么解决的、解决得好不好也不知道。”时祖前十几年前来到沈楼村警务室,谈起驻村以来的变化,他深有感触:“现在,和村民生活在一起,建立了很深的信任,有什么事情更容易第一时间发现,更好地跟踪解决。”

近年来,各地推动“一村一警”、社区民警专职化,鼓励民警“沉”到辖区、融入百姓之中,及时发现化解矛盾纠纷,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确保辖区平安、群众满意。

转眼,罗爱清在社区警务室工作一年多了。当时响应市公安局“机关民警下社区”的号召,湖南省娄底市公安局娄星分局乐坪派出所民警罗爱清主动上交了“请战书”。

平日在社区,总是能看到罗爱清逐栋、逐楼、逐户走访的身影。“城市社区与农村大有不同,居民大多白天不在家,要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巡逻走访。”罗爱清一家不漏地递上警民联系卡,也借着走访之机,将社区治安状况了解个透。

“辖区警情少了,纠纷少了,居民脸上的笑容多了,邻里之间关系更和谐了,罗警官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辖区居民刘赛伟说。

“我们推行社区警务专职化,让社区民警的工作模式从‘下社区’升级为‘在社区’,面对百姓的家长里短、矛盾纠纷,民警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随时解决百姓的问题困难,用行动赢得信任,构建起和谐社区的‘基石’。”娄底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支队长李典芝说。

借助大数据平台——

百姓的事儿更清楚、解决得更快

“辖区民警请注意,现接群众报警,发现一名走失儿童,无法获知身份信息,请附近民警立即前往。”天津市公安局南开分局广开派出所民警马骥正在社区巡逻,他的手持警务通接到了天津市公安局大数据实战中心“5110”合成作战平台传来的指令。

马骥立即赶到报警地点,将现场情况上传至警务通平台。与此同时,大数据实战中心快速在海量数据中匹配走失儿童数据信息,实时共享给马骥。很快,马骥便联系上了孩子家长,并将孩子安全送回了家。

“借助大数据平台,通过手持警务通,我们可以实时摸清社区人、房、物、单位等方面的动态情况,还可以与网格员保持联动,哪里有井盖破损、哪栋楼门的灯不亮了、谁家吵架闹矛盾,随时都能掌握。百姓的事儿了解得更清楚,解决得更快了。”马骥说。

一个中心管数据、一个平台推信息,赋能智慧警务。“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动基础管控中心信息化,开通‘5110’民警热线,以全局各警种力量支撑一警,民警‘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天津市公安局基础管控中心负责人高立旺说。

前不久,天津市公安局西青分局大寺派出所社区民警谢刘广超在社区巡逻时,发现了一只遗失挎包。“一个人出门怎么会带这么多银行卡?而且手机号也不是常用号段……”谢刘广超检查包内物品后,产生了怀疑。

谢刘广超马上通过警务通组建任务群组,相关警种同步进行技术分析、信息调取,很快查明包的主人孙某是一名网上在逃人员,于是马上顺线追踪将其抓获。

如此高效出警、快速侦办案件,离不开“专业+机制+大数据”的新型警务运行模式。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在“大数据”上出新招,加强治安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加快警务流程重塑再造,让打击更有力、管理更精细、服务更便民。

5月20日,江苏省常熟市公安局莫城派出所社区民警韩冰收到了辖区独居老人的“一键求助”信息。韩冰立即通过智慧小区平台进行查询,迅速赶往老人家中,到达后,发现老人摔倒在地,马上将老人送医。

“幸亏安装了‘一键求助’器,才能第一时间感知危险,让父亲得到及时救治。”老人的女儿李女士很庆幸家中安装了智能报警系统。

平安时时在线,安全可感可触。各地公安机关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织密信息网络,提升技防建设,推动智慧警务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近年来,很多小区都安装了电梯AI识别系统、紧急情况‘一键求助’等智慧安防系统,居民的安全得到全方位实时保障,我们开展社区管理工作也更容易了。”常熟市莫城街道燕巷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建新说。

壮大志愿者队伍——

基层治理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在广东省广州市的街头巷尾,经常可以看到一支臂戴红袖章、身穿马甲的骑行队伍穿梭往来。

这是由民警、社区干部、骑行爱好者共同组成的如意平安骑队。

“他们行动灵活、人熟地熟,将接触到的线索第一时间反馈给我们,便于我们立即开展工作,有助于预防化解纠纷隐患。”广州市公安局荔湾区分局石围塘派出所民警刘少廷介绍。

不久前,荔湾区石围塘街如意社区居民徐某收养的流浪狗咬伤了邻居家的孩子,拒不道歉赔偿,双方起了争执,互不相让。骑队队员王建中在巡逻中发现情况,第一时间转告了刘少廷。

“你养的狗咬了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远亲不如近邻,只要徐某诚恳道歉并能积极赔偿,你们也原谅她一次。”刘少廷赶到现场把双方聚在一起,释法说理,情法相融,双方最终互相谅解。在大家的劝说下,徐某也将流浪狗送到郊区的果树园圈养,避免再次发生伤人事件。

随着如意平安骑队的发展壮大,辖区的平安志愿者遍布大街小巷、村头巷尾,成了当地基层治理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警民同心,合力深耕,居民的烦心事、纠纷矛盾第一时间就能解决,当地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广州市公安局荔湾区分局石围塘派出所所长李鸿飞说。

发现违法线索、参与应急救援、调解矛盾纠纷、开展反诈宣传……在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志愿者等群体加入了社会群防群治队伍,汇聚起平安建设的强大力量。

“您可能正在遭受诈骗,赶快停止转账!”3月15日下午,浙江省杭州市上城闸弄口街道的平安外卖义警何雪梅发现,一位女士正准备向某金融理财APP上传身份证照片并转账。沟通了解情况后,何雪梅怀疑该APP涉嫌虚假投资理财诈骗,于是马上报警。民警火速到达现场,成功劝阻了这起电诈案件。

在浙江,从乡村到城市、从陆地到海上,以“西子义警”“东海渔嫂”“乌镇管家”“平安大姐”等为代表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从“一团火”到“满天星”,群众真正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民力之网越织越大。“近年来,公安机关积极吸纳公交驾驶员、快递外卖员等加入志愿组织,推广上海‘平安屋’、杭州‘物联会’等群防群治模式,绘就守护社会安定和谐的同心圆。”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30日 19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