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7:31:17 来源: sp20241127
中新社 漳州7月5日电 题:昔日贡品八宝印泥:历久弥新不褪色
作者 张金川 廖珍妹
八宝印泥,与片仔癀、水仙花并称福建的“漳州三宝”,也素有“文房五宝”之誉。
中新社 记者近日走进漳州市八宝印泥厂时,原厂长杨锡伟和他的女儿杨煜正在一个研习大厅内现场展示八宝印泥制作,吸引不少参访者亲自上手,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近日在漳州市八宝印泥厂研习大厅内,漳州市八宝印泥厂原厂长杨锡伟和他的女儿杨煜现场展示八宝印泥制作。 中新社 记者 张金川 摄“八宝印泥呈现的印文,浸水不化、燥天不干、雨天不霉、夏不渗油、冬不凝固,经久弥新、永不褪色。”杨锡伟对 中新社 记者说。
八宝印泥始创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据载,乾隆十一年(1746年),汀漳龙道尹侯嗣达特为八宝印泥取名为“丽华斋”,作为贡品送入清廷内宫,受到“印章狂魔”乾隆皇帝的喜爱。与齐白石并称“北齐南邓”的中国现代书法家、篆刻家邓散木在《篆刻学》一书中写下的“(印泥)佳者以(漳州)丽华斋为最”,说的就是八宝印泥。
在杨锡伟看来,八宝印泥配方为绝密,独特之处在于泡制油时加入纯中草药,采用手工古法制作,原料有艾绒、蓖麻油、朱砂、金箔等,还加入花椒、胡椒、八角等祛湿除味防虫,加入黄金固色,工序繁琐,制作周期40天左右。
1964年出生的杨锡伟,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印泥制作技艺(漳州八宝印泥)的代表性传承人。因和八宝印泥创始人魏长安后人是邻居,他从小接触八宝印泥制作工艺。
图为深受文人墨客青睐的漳州八宝印泥。 中新社 记者 张金川 摄“八宝印泥实乃药膏入‘歧途’而得。”杨锡伟告诉记者,魏长安原先经营漳州源丰药店,其制成的八宝药膏可治刀伤、灼烧、疯犬咬伤。颇好文墨的他一日未带印泥,便将八宝药膏代替,钤盖书画之上,效果甚佳;后在制药膏基础上,研制成八宝印泥应市,解决了盖章易脱离、不耐藏的缺陷。
23岁时,杨锡伟在漳州市八宝印泥厂当业务员,34岁临危受命任厂长。彼时,曾经辉煌的八宝印泥遭遇窘境。杨锡伟回忆道,正是老员工收集配方、贡献药方,大伙潜心研制,才让八宝印泥重现昔日荣光。
2008年之后,八宝印泥口碑和销量“一路狂飙”,重获“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诏安县文人墨客青睐。同时,北京荣宝斋订单恢复,香港客商专程来寻求代理,八宝印泥还销往东南亚及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地。
“一楼销售大厅时常出现台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的身影,有的一买就是一大批。”杨锡伟说,八宝印泥在他们心中,是一种乡愁的记忆和对家乡的眷恋。
在杨锡伟的记忆里,八宝印泥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曾于1910年参加中国第一次举办的大型展览会——南洋劝业会,1915年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获奖;海外侨胞还为八宝印泥题下“国货之光”“金石增辉”“驰誉神州”等赞词。
印泥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杨煜近日在漳州市八宝印泥厂制作印泥。 中新社 记者 张金川 摄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自发前来体验印泥制作技艺。杨锡伟亲自示范、倾囊传授,还收了5位徒弟,女儿杨煜就是其中一位。
如今,杨煜已是印泥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负责生产、参展、研学、销售等业务。作为女性,她视角更细腻,和产品研发团队对印泥进行创新和改良,制作出玫瑰红、橘色、粉色印泥,满足女性书画爱好者的需求。
“八宝印泥还突破传统用途,出现在学校开笔礼、新婚、乔迁等场景中,也着手开发文创产品。”杨煜表示,应用场景的多样化,让她的团队越做越有信心。
对于因应市场需求进行的创新和推广,杨锡伟表示,当代年轻人的参与、推广和勇于创新,正让传统印泥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大家重新认识印泥,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完)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