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09:01:31 来源: sp20241114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 题: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谋发展——国家级经开区40年发展综述
新华社记者邹多为、谢希瑶、胡旭
2024年是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40周年。
从首批的14家到最新的229家,从分布于沿海12个城市到遍布31个省(区、市)……40年来,国家级经开区由东到西、由点到面,坚守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谋发展的初心使命,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级经开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积极推进创新提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发挥对所在地区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经济发展主阵地
最初不到10平方公里的面积,可以“长”出什么?
在广州经开区,记者找到这样的答案:规上工业总产值、实际利用外资等7项指标居全国经开区首位,综合实力居全国经开区第2位,财税总收入连续7年突破千亿元……
广州经开区2023年交出的靓丽“成绩单”,正是国家级经开区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的写照。
40年来,国家级经开区在盐碱滩涂、荒山洼地中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形成了有利于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引进先进管理经验的“小气候”,有效发挥了经济社会发展主阵地、增长极作用。
——数量扩容布局扩展。截至目前,国家级经开区数量已经增至229家,其中,东部地区103家,中部地区55家,西部地区50家,东北地区21家。
——经济增长强大引擎。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万亿元、财政收入2.7万亿元、税收收入2.5万亿元,以千分之三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十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税收入。
——开放活力持续释放。2023年,229家国家级经开区进出口总额10.1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395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和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均接近四分之一,成为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试验田
今年2月,4家企业旗下智能网联乘用车获准在位于北京亦庄的北京经开区至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之间开展载人接驳,标志着世界首个首都城市机场自动驾驶接驳载人示范场景正式开放。
启动建设全国首个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聚力建设国家级信创园区和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基地……今天的北京亦庄,处处澎湃着的发展动能,是国家级经开区敢为人先、开拓进取,深耕改革试验田、构建开放新高地的缩影。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始终是国家级经开区的发展密钥。划定合理明晰的权责关系、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国家级经开区聚焦经营主体关切,自主深化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破解难点痛点,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探索高水平对外开放新路径是国家级经开区与生俱来的使命。昆明经开区紧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契机,有效提升RCEP项下通关便利化,如今,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首发用时较以往公铁分段运输模式缩短1天时间,运输成本降低20%以上;作为安徽自贸试验区经开区块,合肥经开区在全国首创跨境电商网购保税零售进口“退货商品+区块链辅助管理”模式……
40年来,国家级经开区加强对国际经贸新规则先行先试,积极与自贸试验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功能型园区联动发展、叠加优势,在填补规则空白、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实施有益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创新转型驱动器
创新,一直是引领国家级经开区发展的第一动力。
聚焦“谁来创新”,大力培育各类科技创新主体。沈阳经开区全力支持建设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帮助沈鼓集团、北方重工等科创龙头企业与中科院开展密切合作。在相关合作机制的支持下,沈鼓集团成功研制首台套9兆瓦级大型海上平台压缩机,使我国海上天然气生产摆脱进口压缩机组依赖。
聚焦“怎么创新”,搭建创新平台、构建创新生态。武汉经开区通过与武汉东湖高新区联动,在汽车芯片领域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将高铁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芯片技术引入汽车功率芯片开发并实现日均1000只IGBT芯片量产,成功突破汽车“功率芯片”领域困局。
聚焦“创新如何转化”,打通科技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在东营经开区,中国有研、潍柴动力、国瓷材料等8家行业领军企业与天津大学联合成立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开发出国际领先的气体机后处理催化剂贵金属高效利用技术,仅潍柴动力,年节约采购成本超30亿元。
40年来,从最初率先开展技术引进制度设计和革新,到如今当好知识产权强国路上的排头兵,国家级经开区从未松懈在科技创新制度领域的探索和前进。截至2022年末,国家级经开区共拥有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683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23万个。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
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承载体,以40年创新探索的成效和经验为依托,国家级经开区将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能。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