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治国理政纪事|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发布时间:2024-11-27 15:26:42 来源: sp20241127

  ◇2021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对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取消GDP考核,构建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一系列改革举措先行先试,构建起保护绿水青山的“四梁八柱”。自2016年列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贵州已有13个方面、30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向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购买服务,以2018年地方政府统计数据为基准,对5个试点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进行核算,初步探索出一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各地“生态家底”有了一个可以进行数据对比的衡量依据。

  ◇江口县创新建立“梵净生态账户”,针对农户、个体工商户等5类客户主体,金融机构从生态资产、生态经营等多个维度采集客户主体信息,换算成生态积分后作为评级授信、利率定价的重要依据。

  ◇贵州全省法院优化设置了34个环境保护法庭,将绿水青山纳入司法管辖。在全国率先探索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首创发布生态环境保护检察白皮书,检察机关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公益诉讼检察全过程。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赵新兵 王丽 汪军

  2021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2022年初,《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出台,正式赋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要求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构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贵州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2022年11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实施方案》,制定36项重点任务、49项重点任务清单,从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创新生态建设机制等方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持续走深走实。

  从脆弱生态到绿满黔山,贵州正焕然一新成为美丽富饶的黔山秀水。“贵州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加快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奋力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走前列作示范。”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麟表示,贵州将不断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上出新绩、在污染防治攻坚上出新绩、在绿色低碳转型上出新绩、在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上出新绩、在创新绿色制度上出新绩、在弘扬生态文化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梯田(2024 年 5 月 19 日摄) 杨文斌摄 / 本刊

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梯田(2024 年 5 月 19 日摄) 杨文斌摄 / 本刊

  厚植生态家底 蓄积发展动能

  拥有厚实的“生态家底”,是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贵州不断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科学推进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厚植“生态家底”,蓄积发展动能。

  对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取消GDP考核,构建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一系列改革举措先行先试,构建起保护绿水青山的“四梁八柱”。自2016年列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贵州已有13个方面、30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

  生态修复让荒漠复绿。2018年以来,贵州加大对乌江、红水河等流域,以及乌蒙山区、武陵山区等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力度。2022年,中国山水工程被联合国评为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贵州开展的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名列其中。

  春日的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镇峡谷村,山旮旯、石缝间,成片花椒树郁郁葱葱。“中国治理石漠化看贵州、贵州治理石漠化看关岭”,关岭县副县长李光明介绍,石漠化面积曾高达全县国土面积的84%,经过多年持续综合施策,如今已降至20%以下。

  根据贵州省林业局数据,2005年全省石漠化面积为3.76万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已减少至1.5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减少数量最多、幅度最大的省份,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幅超60%,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生活治污改善环境质量。武陵山深处的思南县有“乌江明珠”之美誉。2023年,思南县交出这样一张“生态成绩单”: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8.6%,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森林覆盖率超60%,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贵州通过加强城市污水治理、全面推行河长制等,不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2024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98.6%,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森林覆盖率达63%。

  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通过大力实施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整治,贵州在全国率先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建设。目前,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100%,基本建成“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体系。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21年以来,贵州争取各级各类资金95364万元,用于支持各地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及生活污水治理。同时,以村民自用、生态消纳、农田灌溉等为主要途径,在全省9个市(州)11个村开展试点,探索推进山地特色的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平山镇中山社区农户在田里搬运辣椒苗(2024 年 4 月 20 日摄)韩贤普摄 / 本刊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平山镇中山社区农户在田里搬运辣椒苗(2024 年 4 月 20 日摄)韩贤普摄 / 本刊

  建强转绿链条 实现生态变现

  生态环境实现“高颜值”,经济发展能否实现“高产值”?以产业化利用、市场化交易、价值化补偿为重点,贵州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培育更多生态产品走向市场。

  探索核算机制摸清生态家底。为率先在生态产品“度量难”上取得新突破,贵州提出在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基础上,摸清生态产品数量质量等底数。2020年以来,在赤水市、大方县、江口县、雷山县、都匀市率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向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购买服务,以2018年地方政府统计数据为基准,对5个试点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进行核算,初步探索出一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各地“生态家底”有了一个可以进行数据对比的衡量依据。

  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下的江口县,第三方编制出县域GEP核算指标体系,形成以生态系统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为主的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体系。江口县绿色发展中心主任罗兴隆介绍,从2018年以来的数据分析,每年的GEP大约是GDP的5倍。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在5个试点县取得成效基础上,2022年印发实施《贵州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行动方案》,部署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等6个方面重点任务。2023年,正式挂牌成立贵州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在溢价中创造更多“金山银山”。

  价值变现让生态“颜值”变“产值”。被誉为“西南竹海”的赤水市,有竹林132.8万亩。当地围绕竹子做“绿色文章”,每亩一年可产1吨竹原料,竹产业年综合产值达73亿元。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数据”到“经济”,靠的是产业培育、产品输出。700余万亩茶叶、210余万亩刺梨……山地、丘陵占全省面积92.5%的贵州,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生态底色”增加了“经济成色”,全省绿色经济占比从2017年的37%增长到2023年的46%。

  跨区域补偿焕发生态价值。贵州有25个县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23年初,贵州出台《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完善分类补偿制度、健全综合补偿制度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

  近五年,中央下达贵州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从42.2亿元增加到62.5亿元,年均增长8%,累计补助268亿元,补助规模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前三。此外,贵州探索通过赎买、置换等方式调整商品林。2021年至2025年每年赎买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约1.6万亩。贵州还加强与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省份协调联动,积极探索西江、都柳江等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茶农和体验采茶的游客在贵州省凤冈县永安镇田坝社区生态茶园基地采摘春茶(2024 年 3 月 16 日摄)杨楹摄 / 本刊

茶农和体验采茶的游客在贵州省凤冈县永安镇田坝社区生态茶园基地采摘春茶(2024 年 3 月 16 日摄)杨楹摄 / 本刊

  创新双碳机制 助推绿色转型

  走进贵州省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高端产业园里企业一派繁忙。在弗迪电池公司生产车间,4条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产品是响当当的“刀片电池”。这家公司去年产值43亿元,带动1000多人稳定就业。

  贵州坚持把绿色低碳作为高质量发展最优路径,推进“电动贵州”、数字经济不断转型升级,确保到2027年绿色经济占比50%以上。

  擦亮“电动贵州”新名片。立足资源优势、顺应产业之变,贵州推进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赛”出发展加速度,积极打响“电动贵州”新名片。通过引进中伟股份等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龙头”,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贵阳贵安和“开阳—息烽”“瓮安—福泉”核心承载区,以及铜仁、“黔西南—六盘水”两大重点承载区优化布局,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凸显。

  贵州省工信厅数据显示,目前贵州三元前驱体出货量占全球市场26%,稳居全球第一;高纯硫酸锰、电池用代汞缓蚀剂市场份额达到全国80%以上。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贵州正在打造从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材料到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链。

  抢抓绿色发展新风口。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雪山镇灼甫草场,100余台“大风车”随风转动,源源不断地产生清洁能源。距离风电场不远的地方,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这是贵州目前最大的“风光互补”发电场,每年能提供清洁能源电量4.5亿千瓦时,与火电相比年均可节约标煤13.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5万吨。

  依托山地多样地理、气候条件,贵州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风光无限”新图景逐步展现。截至目前,贵州统调风、光新能源发电量达239.7亿千瓦时,统调风、光新能源装机容量占电源总装机容量比例超过27%,新能源发电利用率达99.51%。

  探索双碳转型新路径。贵州不断探索新的“降碳”方式,以实现发展“增绿”。江口县创新建立“梵净生态账户”,针对农户、个体工商户等5类客户主体,金融机构从生态资产、生态经营等多个维度采集客户主体信息,换算成生态积分后作为评级授信、利率定价的重要依据。

  前段时间,江口两家公交公司投运新能源车辆,每年可节约燃油650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80吨,凭借生态贡献,从县农信社获得600万元贷款,利率从8.2%下降到5.5%。

  赤水市于2023年成立贵州首个森林碳汇管理局,局长李阳冰介绍,依托丰富竹资源,管理局组织开展林业固碳增汇工作,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碳汇增量。今年4月,贵州省完成首批省级林业碳票交易签约,10张林业碳票涉及林地1.3万余亩,监测期碳减排量12.37万吨,交易金额约50万元。

  运用法治力量 筑牢保护屏障

  初夏红枫湖,碧波倒影,湖畔山色葱茏、花团锦簇。作为饮用水水源地,红枫湖滋养着数百万贵阳市民,如今取水口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然而十多年前,整个湖面发生蓝藻,水质急剧恶化。

  为了不让“水缸”变“染缸”,2007年全国首家环保法庭在红枫湖畔揭牌。当年12月,环保法庭“第一把火”烧向了红枫湖上游的排放元凶——贵州天峰化工,污染源彻底得以清除。

  “司法力量介入,就是‘铁拳’震慑。”清镇市人民法院副院长刘海英说,十多年来,法院见证了人们环保意识不断提升,企业生产行为更加“绿色”,同时也见证贵州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司法体系更加成熟。

  健全建强生态司法体系。贵州全省法院优化设置了34个环境保护法庭,将绿水青山纳入司法管辖。在全国率先探索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首创发布生态环境保护检察白皮书,检察机关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公益诉讼检察全过程。

  乌江是贵州的“母亲河”,2021年8月,干流构皮滩水电站河段内出现大量漂浮物,经调查发现,漂浮物来源涉及贵阳、遵义、黔南州三地多个区县。贵州省人民检察院于2021年12月成立专案组,从全省抽调60余名业务骨干,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一体化办案模式集中办理。

  贵州省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部主任肖俊说,通过专案集中办理,各方达成跨行业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共识,形成检察机关抓监督、行政主管部门抓统筹、县河长制办公室协调推进、相关责任部门负责落实的河流治理模式,既形成治理合力,又建立了长效机制。

  地方法规提升法治约束力。《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毕节市韭菜坪景区保护条例》……贵州陆续出台一系列地方性法规,用法治力量保护生态环境。

  2011年,贵州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层面针对流域保护和治理的法规《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开创了“一河一法规”的立法形式。2019年,贵州出台《贵州省古树名木大树保护条例》。2019年,《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成为全国第一部生态环境保护省级地方性法规,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上具有标志性意义。2021年,联合云南、四川开展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立法,首创“共同决定+条例”的立法模式,实现区域立法从“联动”到“共立”的跃升,为全国开展流域保护共同立法提供了新模式。

  跨省联动共守流域安全。贵州与邻省(市)联动,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联合巡查督察和联合执法,从“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到“攥指成拳招招管用”,河湖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地处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接合部的万峰湖,是“珠三角”重要水源,过去水质一度恶化成劣Ⅴ类黑臭水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主要原因是上下游不同行、左右岸不同步。近年来,通过检察公益诉讼,三省(区)五县(市)党委政府对跨区划流域治理高度重视,集中行政资源和各方力量,“一揽子”解决了治理难题。

  黔桂滇三省(区)五县(市)万峰湖联合执法指挥部副指挥长、贵州省兴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世友说,三省(区)从各地生态环境、公安、水务、交通运输等部门抽调数十名执法人员,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执法,跨区域联动保护已成常态化。

  新时代贵州牢牢抓住优良生态环境这一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不断激发新活力、蓄积新动能,正奋力在高质量发展新征途上,走出一条宽广的绿色发展之路。

(责编:赵光霞、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