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20:26:24 来源: sp20241105
2023年12月23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等发布的《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93亿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7.2%,几乎达到饱和状态。
面对如此大的“无人不网”的群体,到底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真正保护未成年人?这需要每个成年人做出回答。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并不是新话题,尤其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近些年,更成为各方关注热点。从绿色内容、网络沉迷到个人信息保护、网络素养等,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已全方位铺开。要使未成年人保护更有效、更深入,必须补上网络保护短板,在走深走实上下功夫,从而实现网络保护质的飞跃。
五大新风险点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仍需各方关注
《报告》不仅展示了未成年网民的时代特征,也让我们看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面临的五大新风险点,需得到各方关注。
农村未成年人网络使用风险更大。《报告》显示,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接入水平差距持续减小,从2018年相差5.4个百分点到2022年相差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城乡互联网接入的鸿沟已经消弭。农村未成年人把手机作为上网设备、用手机玩游戏的比例均比城镇未成年人更多,用手机看短视频和直播与城镇未成年人比例接近,但在安全防范意识上与城镇未成年人差距较大。农村家长对孩子的网络保护意识更弱,保护能力更弱。有的农村家长为奖励孩子考得好给孩子买手机,结果发现孩子玩起手机一发不可收拾。也有的农村家长说本以为管好了孩子的手机,没想到孩子省出早饭钱买二手手机玩。
住校未成年人网络使用易被忽视。《报告》显示,住校未成年人网络依赖比例更高,感到非常依赖、比较依赖的比例,比跟父母双亲、父母一方、亲属同住的监护方式高约12-16个百分点。住校未成年人节假日使用手机时长更长,尤其是使用5小时以上的比例,比与父母双方、父母一方、与亲属同住的监护形式高14-17个百分点。然而,很多家长把对孩子的手机管理寄希望于学校,甚至找关系让孩子住宿,以为学校能管住孩子的网络使用。很多孩子因寄宿学校管理不到位或回家后补偿式“恶补”,网络依赖问题反而更严重。
新型智能设备易生保护盲区。《报告》显示,新型智能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台灯、词典笔、平板学习机等在未成年人中占比较2021年又有增加,尤其是儿童智能手表占比已经达到四成。环顾周围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戴上了智能电话手表。手表功能五花八门,内置App眼花缭乱,有些App内容与功能非常不适合未成年人。也有的家教机、电子字典内容涉黄涉暴,有的智能台灯可直接链接成人网站。手表、台灯、字典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表、台灯和字典……然而,近半数家长并未意识到这些风险,在为孩子购买新型智能设备时忽视可能产生的保护盲区。
对网络学习功能缺乏引导。《报告》显示,未成年人通过互联网学习成为遥遥领先的网络活动,比玩游戏、看视频、聊天等活动均超过20个百分点。认为网络给学习带来积极影响的比例也比2018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这说明互联网一代已经习惯了在线学习方式。在线学习存在网络迷航、时间难以控制、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有些未成年人上网学习经常“东看看西看看”“逛着逛着想不起来要学什么了”。此外,未成年人用网络搜索信息、看新闻资讯等学习功能不多,超半数未成年人缺乏甄别信息权威性的意识。然而,很多成年人认为孩子只要不玩游戏、不看短视频就皆大欢喜了,忽视孩子在网络学习、网络信息获取等方面的保护与引导。
没有跟上未成年人追逐新技术的步伐。《报告》显示,未成年人对新技术变革有强烈的好奇心,四成多表示对人工智能等知识非常感兴趣。但是,多数未成年人对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如虚假视频、音频等缺乏安全意识和分辨能力。他们获取这方面的知识主要靠网络和课外阅读,来自学校的辅导与服务不到四成,来自家庭的帮助更少。这说明教师和家长比未成年人追逐新技术新变革的脚步慢了半拍,难以及时对未成年人可能遇到的网络安全风险进行提示。
四方面“走深走实” 为小网民做好大保护
要实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高质量发展,需要在“走深走实”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把网络保护抓紧抓好、落实落细。
现有法律法规实施要走深走实。近些年来,我们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保护。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的“网络保护”专章,到新近实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及其他管理措施的出台,均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权益的高度重视与保护决心。良法还要善用,法律、政策、制度等在落实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走深走实。例如,仍有未成年人上网未使用电子身份实名认证,这导致未成年人用成年人身份信息玩游戏、打赏等情况始终未能得到根治。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已有法律制度的严格实施,使好的法律法规在各实施环节均得到不走样的落实。各方还要协同共治,保障好的政策与制度实施起来不拖拉不推诿。
未成年人模式升级要走深走实。青少年模式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用网的“防火墙”。过去,未成年人对青少年模式喜欢不起来,认为内容太低幼,形式太呆板。如今,青少年模式已经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要升级的绝不只是名称,更要在内容特色化、功能多元化、标准统一化上实现升级。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内容池建设,开发更适合未成年人的使用功能,并尽快出台统一的行业标准,使各平台网站无论规模大小,均严格按标准化要求设置未成年人模式,不搞摆设、不应付了事,使网络保护系列难点堵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行业自律机制建设要走深走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再次压实了平台企业的主体责任,如要求智能产品终端内置网络保护软件、定期开展网络保护影响评估、建立健全网络欺凌行为预防、识别和处置机制等。因此,要进一步调动互联网行业的积极性,使各企业平台形成可持续的战略思维,自觉自愿承担社会责任,把对未成年人保护升级为平台企业追求的首要目标,这样才能把行业自律机制建设落到实处,使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不走形式、不做表面功夫。
网络素养教育要走深走实。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最终要落实到网络素养提升上,使未成年人自觉运用良好的网络素养应对网络使用风险。近几年,网络素养教育已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多种网络素养课程已经开发出来。要切实把网络素养教育课程送到未成年人中,使未成年人想看爱看并且看了有用。更要重点将网络素养课程投放到农村未成年人、留守少年儿童、寄宿中小学生中。网络素养教育不能走过场,要强化未成年人生活体验,树立网络育人“双主角”思维,把网络素养教育扎根到未成年人生活里,使未成年人产生情感共鸣,形成良好习惯。还要把网络素养教育送到成年人中,提升家长和教师的网络素养和网络育人能力,真正实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见行见效。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孙宏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