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2:47:20 来源: sp20241221
中国有句老话,叫百闻不如一见。英语里也有一句俚语,seeing is believing。
两句话表达的是一个意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打破刻板印象的最好方式,就是走得近一点。
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宣布,未来五年邀请五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今年暑假,中国许多城市里出现了一群群外国面孔的年轻人。
来的远不止美国青少年,不少旅游城市的网友发帖表示,起猛了,怎么一夜之间,身边“长满”了外国人?
外国人漂洋过海来中国,看到的是什么?
一
仅浙江,这一周内,就有好几个美国青年交流团。
“知·行中国——美国高校青年代表团暑期研学项目”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的中国之行首站放在杭州,20多位来自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的美国青年与北京大学的学子,开启了主题为“中国发展的形与势”的研学之旅。
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独特的魅力,也最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此,7月1日,在杭州行程的第一天,就安排了非遗活动体验。
起源于江浙一带的滚灯,以其任意旋转而烛火不灭得名。在滚灯制作展位前,随着陈天祥师傅手指不停地舞动,滚灯圆润的外形逐渐显露出其优美的轮廓,看得不少学生大呼神奇,甚至跃跃欲试。
很快就有了实际上手的机会。午餐时间,项目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制作尖椒炒牛肉、小酥饼等中国美食。夏威夷大学博士生Ej Patton用筷子夹起自己的作品品尝,并用中文和身边人分享感受,“我很喜欢山东菜,这次能自己体验,我真的很有感触。”
整个团的行程安排里,既有滚灯、刺绣、金石篆刻这样的非遗项目,也有老板电器、春风动力、四季青这样的代表性企业。
给明尼苏达大学学生Lukas Grosse Perdekamp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老板电器满墙的专利。“我们参观了很多大企业,我相信它们在全球经济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更是如此。这种跨文化的对话,毫无疑问拓宽了我的视野。”他说。
一行人还站在被称为全球最大“玉琮”的杭州奥体博览城综合训练馆楼顶,俯瞰萧山钱江世纪城作为亚运新城的全貌,听工作人员讲述萧山从“围垦造地”到“杭州城市新中心”的历史变迁。
玉琮出土,立于天地。有一瞬间,大家都忘了该说什么。
“杭州是一座气派、壮美的城市。”来自哈佛大学的Alyssa Jean Toepfner Wagner说,她好像明白了为什么人们都称杭州为“人间天堂”。
二
不只短期的研学,不少美国青年选择时间更长的交换学习。
教育部设立的“美国青年使者交流学习计划”自今年1月底启动以来,已有近200个项目列入今年计划,帮助不少美国青少年来到中国交流学习,亲身感受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21岁的亚历山德罗就是项目参与者之一。他来自美国新泽西州,是美国肯恩大学金融专业的大三学生。今年,他作为交换生,来到温州肯恩大学学习一个学期。为了这次“沉浸式”学习,亚历山德罗还专门请老师辅导学习了一个月的中文。
如今,在他最喜欢的中文课上,他可以每日学习新词,亲身体验中国节日、习俗,还可以深度了解中国历史文化。通过研学之旅,他去了杭州、北京、上海等地的多个文化地标,感受古老又现代的中国。
“我去了很多很棒的地方,遇到了很多人,收获了太多美妙的体验,改变了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来中国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多月,亚历山德罗已经爱上了中国。
你平常会通过什么渠道了解中国?很多记者都向美国青少年提了这个问题。
大部分人从来没来过中国,只是通过电视、网络或身边同学的讲述了解这个大洋彼岸的国度。新生代青年,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接触到的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信息爆炸的年代里,亲眼看世界的机会反而弥足珍贵。他们需要一个机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倾听。
“未来五年邀请五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倡议要做的,正是为中美之间的交往搭建更多桥梁、铺设更多道路,让两国人民多走动、多来往、多交流。
有朋自远方来,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相信中国的山川之美、城市之美、文明之美,也会在一批批美国青少年的讲述中,对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产生积极影响。
三
中国人的待客之道,从来都是充满诚意、言出必行的。
今年以来,中美增加客运直航航班,举办旅游高层对话,签证申请流程等也在不断优化,这都让来中国做客变得更为便捷。
中国释放的开放信号,远不仅限于美国。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持续推出多项来华签证优化措施,包括对法国、德国、瑞士等多个国家实施单方面免签政策、减少签证申请表填报内容、阶段性调减签证费、简化来华留学审批手续、免采部分申请人指纹等,都为外国人来华旅行、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
数字是最好的答案。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外国人来华数量较2023年同期增长3倍多,累计签发外国人签证证件46.6万人次、同比上升118.8%,免签入境外国人198.8万人次、同比上升266.1%。
今年“五一”假期,有77.9万人次外国人出入境。大部分入境外国游客使用的都是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这些外籍游客可以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20个城市免签停留6天,这足够他们在这些城市及周边进行一次深度游,沉浸式体验当地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
144小时的过境免签,成了中国在全球的顶级“名片”之一。今年上半年,经杭州口岸免签入境的外籍旅客超4.53万人次。随着外国游客的增多,地接外语导游成了香饽饽。年初以来,90后英语导游付伟平已经接待了不少外宾团。“目前1个月有20多天在外面带团,主要负责外宾接待。”他说。
“China Travel”,更成了不少外国博主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的“流量密码”。短则十几秒、长则一小时起步的vlog里,“小老外”变身“特种兵”,早上还在故宫,下午就去了长城,晚上脚步不停歇,继续折返三里屯。
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一个字都离不开。外国人或许会吐槽自己在重庆迷失找不到出口的糗事,却很少抱怨在中国旅游的不便。今年3月,《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正式施行,更好满足包括外籍来华人员在内群体多样化的支付服务需求,被外国游客视为难题的“无现金”支付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7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如何评论一些外国博主发明的网络热词“city不city啊”“好city啊”?
毛宁的回答,也是大部分中国人的态度,“中国就在这里,欢迎大家来。”
潮新闻 记者 蒋欣如 共享联盟·临平 杨荣 费陆斌 通讯员 张以成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