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协作 中国西部戈壁滩建起美丽小镇

发布时间:2024-12-28 03:14:17 来源: sp20241228

   中新社 银川7月27日电 题:山海协作 中国西部戈壁滩建起美丽小镇

   中新社 记者 陈建新

  1997年,西吉县震湖乡张岔村村民赵鸿搬迁至闽宁镇(彼时为“闽宁村”)时,唯一的想法是“能吃饱肚子,把孩子供养大”。20多年后,他的想法早已实现,如今还在镇上开起一家拥有50多间客房的宾馆,收益可观。

  “那个年代,老家西海固特别贫穷,交通闭塞、山大沟深。”近日在闽宁镇新貌展示中心,赵鸿接受 中新社 等媒体采访时说,“那时候搬出来是一条正确的路。”

  赵鸿口中的西海固,位于黄土高原向干旱风沙区过渡地带,当地风沙多、水源稀缺,曾有“十年九旱,靠天吃饭”之说,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20世纪80年代,按照国家对于“三西”(宁夏西海固、甘肃河西和定西)的“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都不通另找出路”扶贫思路,宁夏开始了大规模移民搬迁。1997年,在东西对口扶贫协作背景下,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和宁夏共同组织将西海固不宜生存地区的部分贫困民众,易地搬迁至银川河套平原待开发的荒地,建设新家园。然而,新家园的开发并不容易。

  “20多年前刚搬过来时,这里就是一个大戈壁滩,欢迎我们的只有西北风。”赵鸿回忆,当年想在戈壁滩上睡觉,最简易的办法就是搭设帐篷,可这个地方风沙大,帐篷根本无法搭建,于是大家改为挖坑,住进地窝子,吃饭则在一旁用土坯垒起一口锅。

  “20多年过去,曾经的戈壁滩变成了一个美丽小镇。”搬来之初,包括赵鸿在内的一些村民,借镇上发展双孢菇产业之机,挖到第一桶金。近年来随着闽宁镇住宿需求渐升,赵鸿开办起了宾馆,接待到访游客。他的三个小孩也已大学毕业,留在银川工作。

  伴随东西协作效应持续显现,越来越多福建企业到此投资建厂,目前闽宁镇已培育形成特色种植、特色养殖、文化旅游、加工制造、电子商务等产业,村民在家门口便可就业。闽宁镇镇长吴鹏告诉记者,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搬迁初期的500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2023年的17000多元。近年来一些在外工作的年轻人也选择返乡发展。

  走进位于闽宁镇原隆村的禾美电商帮扶车间,宁夏的各式农特产品整齐摆放在货架上。车间负责人徐美佳曾是一名大学生村官,随着电商兴起,她在2019年创业,打造了这间集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培育、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电商帮扶基地,并逐渐培育出一支“巧媳妇儿”直播带货团队。

7月25日,“探访星星的故乡——海峡两岸记者宁夏行”联合采访活动来到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图为在禾美电商帮扶车间,两岸记者采访“巧媳妇儿”直播团队业务骨干海燕。 中新社 记者 陈建新 摄

  “给大家发上来的链接是我们的山羊奶,今天只要下单山羊奶还会有别的惊喜。”在车间搭设的“闽宁巧媳妇儿”直播间,直播团队业务骨干海燕正在向网友介绍当地农产品。海燕告诉记者,以前自己在家照看小孩,一日三餐围着锅台转,如今借助帮扶车间成为一名产业工人,不仅学会了电脑操作等技能、有了收入,也比以往更加自信。

  除在直播间推介闽宁两地特色产品外,徐美佳说,包括海燕在内的直播团队成员,还常在线下为前来“打卡”的游客介绍当地创业故事。不久前,她们还向来自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的国际友人分享中国的扶贫故事和经验。

  “很难想象这里以前条件这么差,如今已是拥有众多业态的地方。”在上海工作的台湾青年刘玉贞,前来探访闽宁镇。她说,这种对口帮扶通过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对于较为贫困的国家来说,或是一种启发。(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