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2:46:41 来源: sp20241221
2023年5月,中国外文局语言顾问拉斐尔(中)在西藏拉萨与当地学生合影留念。
2023年5月,希腊佩特雷大学教授康托斯(右)在中国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参观交流。
2023年7月,沙特中文学习者那丹(左三)在北京语言大学体验中国茶文化。 以上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2023年10月,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邀请的国际民间人士代表团在上海参观中共一大纪念馆。 本报记者 包 晗摄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近年来,习近平主席数次复信各国友好人士。收到复信的国际人士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主席的复信饱含深厚情谊,他们将更加积极地从事人文交流合作,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希腊佩特雷大学教授康托斯
“让文明在对话中绽放光彩”
“中希文明蕴含的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人生观、科学观、文化观等博大精深、历久弥新,一定能够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精神指引。”2023年2月,习近平主席复信希腊学者,祝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
希腊佩特雷大学哲学系教授帕夫洛斯·康托斯是收到复信的希腊学者之一。在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前夕,他和4位希腊学者共同致信习近平主席,介绍中心筹建情况,并表达了对进一步加强双边学术交流的真诚期待。康托斯表示,希腊和中国远隔山海,但在文明理念上亲如近邻,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一直以来是两国务实合作的重要领域。习近平主席的复信对促进希中文明互鉴意义重大,也鼓励着希腊学者更加努力作好希中人文交流工作。
康托斯目前担任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希方理事会副主任。对于他来说,今年是格外忙碌的一年,意义非凡。近日,作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合作框架下开展的首个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及重要阶段性成果,佩特雷大学与中国西南大学开设的“中国—希腊文明比较”联合学术型硕士项目正式开班。“这一项目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康托斯介绍,参加该项目的希中学生将在两国分别学习古典文化和哲学,并由两国教师共同指导完成论文,为进一步增进希中文明对话创造更多机遇。
在康托斯的办公室里,除了成堆的书籍与文稿外,一幅挂在墙上的中文书法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写着8个字——“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康托斯认为,中方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这正是希中文明交流硕果累累的重要原因之一,“尊重文明多样性是必要的,充分展现出中国对不同文明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态度。”
康托斯认为,加强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能化解矛盾、消弭隔阂,更是增进不同国家间互尊互信、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希中两国共同推动文明互鉴,必将促进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让文明在对话中绽放光彩,让希中人民的心始终紧紧相连。”康托斯说。
沙特中文学习者那丹
“当好促进沙中友好的青年使者”
“当前,中国人民和沙特人民都在为实现各自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学习彼此的语言,了解对方的历史文化,将有助于促进两国人民相知相亲,也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2022年12月,习近平主席复信沙特中文学习者代表,鼓励沙特青年学好中文,为增进中沙、中阿友谊作出新的贡献。
去年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召开前夕,那丹等沙特中文学习者共同致信习近平主席,汇报学习情况,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并表达了进一步了解中国、成为促进沙中友好青年使者的愿望。“习近平主席不仅读了我们的信,还在百忙之中亲自给我们复信,让我们十分激动。”那丹表示,习近平主席的复信激励了更多沙特中文学习者加入沙中青年友好交流的行列。
近年来,中企在沙特承建了众多民心工程,让那丹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主动收集资料了解中国。“我发现,中国人民充满智慧且富有奋斗精神,他们正通过双手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我希望能像中国人民一样自信自强。”抱着这个念头,那丹开始寻找学习中文的机会,并最终进入沙特努拉公主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合作的商务汉语项目学习。
作为3个孩子的母亲,那丹学习中文所遇到的挑战比其他人更加艰巨。每天她都要早起给全家人做早饭,送孩子们上学后才有时间学习。晚上她要和孩子们一起做作业,还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完成第二天的课程预习。那丹表示,通过学习中文,她不仅更加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还拓宽了眼界、增强了自信心,迎来了新的人生机遇。
今年夏天,那丹和同学们参加了海合会国家“汉语桥”夏令营,首次来到中国,走访参观了北京、上海等地。这次活动让她对中国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对中国的友好情谊也更加深厚。回到沙特后那丹顺利毕业,成为中国银行利雅得分行的一名员工,进一步延续自己和中国的不解之缘。“我们一定不负青春,努力学习,加强同中国青年的交往,增进相互理解,当好促进沙中友好的青年使者,为增进沙中、阿中友谊作出贡献。”
中国外文局语言顾问拉斐尔
“帮助世界更好地了解真实的中国”
“我们欢迎更多国际青年来华交流,希望中外青年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了解、收获友谊、共同成长,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2021年8月,习近平主席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回信,对他们积极到中国各地走访、深化对华了解表示赞赏,鼓励他们加强交流互鉴。
走进革命老区江西,在井冈山感受八角楼中一张书桌、一盏油灯的历史魅力,在瑞金“二苏大”旧址聆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征程……2021年8月,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巴西籍记者、语言顾问拉斐尔·泽尔贝托与其他外籍青年代表受邀参加“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在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真切体会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后,他们有感而发共同致信习近平主席,分享了他们在中国各地走访的体会感悟,还就各国青年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性发表了看法。
“我从未想过有一天能收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拉斐尔说,那份惊喜终生难忘。在他看来,中国有太多故事值得与世界分享。“在这里待得越久,我就越想留下来。”拉斐尔介绍,在中国生活的这些年里,他亲历了从钱包里塞着纸币和银行卡,到习惯于手机支付、二维码点餐等变化,也见证了中国脱贫攻坚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拉斐尔走访了中国很多地方,了解脱贫攻坚的具体实践,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附近村庄的所见所闻尤其令他印象深刻。“尽管位置偏僻,距离最近城镇也要好几个小时车程,但是当地村民安居乐业,村貌干净整洁,电力、通信网络、供水和排污系统等一应俱全。”拉斐尔经调研了解到,当地村民曾分散居住在沙漠周边地区,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当地政府推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出资修建新住房,并为老百姓在道路沿线经商创业提供便利,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中国政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地资源,展现出强大的灵活性。”拉斐尔说,他如今的工作是通过传播中国,架起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他希望能继续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掘更多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故事,将所见所闻的中国发展讲述给更多的人听。“我们选择留在中国,就是希望帮助世界更好地了解真实的中国。”
北京大学乍得留学生托马
“为促进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有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2021年6月,习近平主席给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回信,勉励留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
“我们来自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肤色、说着不同的语言,却因来华求学而相聚相知。在这里,我们边走边看边学,感悟中国的快速发展进步,感慨于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2021年6月,来自32个国家的45名北京大学留学生代表致信习近平主席,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致以美好祝福,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乍得留学生托马正是其中一员。
2012年,托马以乍得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来华留学的机会,从语言学习到攻读本科、硕士、博士。托马在学习中着重聚焦非洲安全治理与发展、非中安全战略合作等研究领域。在他看来,中国的安全观不同于西方的安全观,是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中国尊重他国主权,并致力于通过发展解决问题、实现和平,“这对于很多正在探索适合自身国情、解决发展问题、寻找安全合作道路的国家而言具有重要启示。”
除了在校园里埋头书海,托马还充分利用假期、研学机会等到中国各地探访,关注中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托马介绍,农业是乍得经济的基础,然而受气候变化、现代化农业设施缺乏、基础设施和交通不发达等影响,乍得农民面临着收成不稳定和食品安全等问题。在他看来,中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科学化产业化发展,有着丰富的经验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陕西眉县通过培育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数万个就业机会;宁夏闽宁镇通过种植菌草抵御风沙,昔日荒沙滩变成塞上绿洲;江苏苏州市创新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扩大海外销路……
“不负重托,无悔青春。”托马表示,希望能将中国经验和自己在中国的所学所感带回祖国、带回非洲,“为非中交流搭建友谊桥梁,为促进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
(段珊珊对本文亦有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31日 17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