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23:18:50 来源: sp20241105
中新网 三明7月12日电(记者 袁秀月)“当时我记得,稻子和种子的价格是1:4,比如种一斤稻子3毛钱,一斤种子就是1块2毛钱,如果一亩地产1000斤种子,就能收1200块。”近日,在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52岁的村民郑春华对 中新网 记者回忆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开始兴起杂交水稻制种的情形。
建宁县地处武夷山脉中段,曾是闽赣省苏维埃政府和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总政治部驻地,是闽西北革命根据地中心和闽赣省委中心。这里具有天然的隔离条件与显著的生态优势,是杂交水稻制种的沃土。
1976年,建宁县引进杂交水稻制种。在引进过程中,简单的收益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村民从种水稻转向杂交水稻制种的一大助力。
40余年过去,建宁县成为全国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全国每十粒杂交水稻种子,就有一粒来自建宁。2023年,建宁全县制种15.7万亩,产量3.77万吨,种子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2.27亿元。三明全市杂交水稻制种面积34.6万亩、产量7万吨,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居全国第一。
建宁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袁秀月 摄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迈向“现代化”,科技创新是关键。近年来,建宁水稻制种的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枫元村党支部书记刘炳煌告诉记者,杂交水稻制种是一项技术活,在插秧、授粉和收割上都与普通水稻种植有很大不同。普通水稻种植用的是杂交好的水稻种子,可以自花授粉,而制种用的“亲本”分为母本和父本,需要人工授粉。在此过程中,播种时间、插秧手法、水肥管理等都很有讲究。
刘炳煌表示,这项技术刚引进时,县政府曾选派很多农民和农技人员前往海南培训学习。“当时很多都是人工,授粉时要一个个用手剥开,收割时也要人工去打,现在都是机械化了,去年全县制种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83.66%。”
“现在插秧、撒药、施肥、收割都已经实现机械化,很多活基本不用自己动手。”郑春华说,他们农户种田也越种越多,最早他跟爱人最多只能种8亩地,现在他们两个人就可以种80多亩地。
除了生产过程机械化,建宁县还统筹规划制种区的土地平整、地力培肥、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工程建设。十四五以来,累计新建、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8.41万亩,实现了制种基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同时,建宁县还依托种业科技中心、法律服务中心、气象服务站等建成种业信息服务中心,为制种企业、制种农户提供全程线上、线下服务。
建宁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袁秀月 摄枫元村里还出现了新职业——制种经纪人。刘炳煌介绍,杂交水稻制种是订单式生产。制种经纪人是联系农户与企业的枢纽,他们不仅要将种业公司的稻种带给农户,还为农户种植、管理水稻提供技术指导。
胡长春从事制种行业30多年,10年前成为一名制种经纪人。他表示,刚进入一个新兴职业,未免有一些盲区。近些年来,县里采取了不少措施给予制种经纪人法律保护,给他们吃下定心丸。
2013年,建宁县实施制种经纪人持证上岗机制,并配套诚信黑名单制度。2022年,建宁县人民法院成立全省首家种业巡回法庭,同年9月升级为种业巡回审判专庭。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制种企业、制种经纪人与农户之间的各类涉种矛盾纠纷,同年建宁县委政法委还成立了种业振兴法治护航服务中心。
如今,建宁全县制种经纪人达389人,配备了93名村级制种保险员,培育各类新型职业农民1200名,认定了制种、农机等新型职业农民560名。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到制种行业中来,胡长春的儿子就是其中一名。
建宁的种子,也正走出建宁,不仅带着订单和技术到外地共建基地,发展制种面积达50多万亩,辐射闽赣两省八地市28县,还出口至巴基斯坦、越南、缅甸、菲律宾以及非洲地区的10余个国家。
革命老区建宁,正向世界擦亮种子品牌。(完)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