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全球优秀纪录片互鉴对话

发布时间:2024-12-31 23:08:19 来源: sp20241231

  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现场,观众在浏览展映信息。   主办方供图

  来自六大洲96个国家及地区的纪录片报名评优、近4000人参与论坛讲座、38部纪录片展映吸引观众7000余人次……11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第六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简称“IDF”)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期间,来自俄罗斯、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印度等12个国家的数十位嘉宾,围绕纪录片推优、提案、展映、论坛、工作坊等展开交流,探索当今新技术环境下纪录片创作生产的更多可能。

  从2017年首届至今,IDF影响力逐渐凸显,规模不断扩大。本届大会主题为“众·人”,设有“西湖荣誉”评优单元、“IDF论坛”学术单元、“纪录之光”展映单元三大内容板块。

  IDF不仅是“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的英文缩写,也是“我·纪录·事实”的英文缩写。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艺术总监高世名对本届大会主题作出解读:IDF强调与现实不即不离,扎根“众·人”的生活世界,从生动、复杂的现实中,发掘深层、有温度、知行合一的力量,以开放的叙事、多元的语言谱写纪录电影的新篇章。“我们要从现实中体会人间情味,从乡土与社会、家国和历史的复杂关系中探究百姓精神生活,从人生的日常与无常中汲取心灵滋养。”

  本届大会“西湖荣誉”评优单元共收到96个国家及地区的641项有效报名。经过初审、复审等环节的遴选,共有15部纪录片脱颖而出,入围第六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西湖荣誉”评优单元,并最终评审出“IDF优秀纪录短片”“IDF优秀华语纪录片”“IDF评审委员会特别推荐”“IDF优秀纪录片”获奖作品。

  凭借《废物故事》摘得“IDF优秀华语纪录片”奖的导演郑仪飞表示,自己曾在2019年获得IDF创投单元奖金,正是这笔奖金支持他完成影片创作。“回到IDF参展一直是我的心愿,能够得奖实在惊喜和幸运。这个奖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鞭策,提醒我要继续做出好作品。”郑仪飞说,未来他将继续关注故乡和县城青年的故事。

  “IDF论坛”学术单元举办了“亚洲纪录片联盟学术论坛”“国际女性纪录片论坛”“青年学者论坛”3场学术论坛以及国内外知名纪录片学者参与的2场学术讲座。其中,“亚洲纪录片联盟学术论坛”以促进亚洲文化发展与国际交流为出发点,推进亚洲纪录片联盟的发展,商讨如何迎接亚洲纪录片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纪录之光”展映单元共展映38部纪录片,世界首映纪录片3部、亚洲首映纪录片7部、中国首映纪录片12部。其中,开幕纪录片是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的《安塞姆·基弗:流年之声》。影片主角为当代最具创新精神的画家和雕塑家之一安塞姆·基弗,导演以3D的影像形式,与基弗一同钻入了他们用艺术构建的如迷宫般的时空洞穴。该片曾获得法国戛纳电影节“金眼睛奖”最佳纪录片提名、美国评论家选择纪录片奖提名等。

  此次展映单元还增设了VR板块,全天开放,观众可以戴上眼镜沉浸式观影。中国传媒大学大二学生王倩是一名纪录片爱好者,此次她专程来到杭州参加本届大会。“难得有机会看到许多纪录片的国内首映,这里氛围特别好,体验感也很好,给大家提供了学习机会。”王倩说。

  IDF大会为纪录电影前沿探索提供了交流平台。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徐小明曾导演和监制多部影片,也是历届IDF系列剪辑工作坊导师,他表示,纪录电影需要更多冒险和创新,“立足电影本体,探索未来影像。创作者要不断将想象力进行更好的视觉表达,承担起创作者的责任,推动人类精神文明前进”。杜海滨是此次IDF组委会执行长,他表示,青年创作者可以从表达真实自我开始,逐渐放宽视野,记录时代与社会发展。

  闭幕式上,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正表示,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本届大会促进全球优秀纪录片互鉴对话,加强了中外优秀纪录片的交流。中国美术学院作为主办方,将立足专业性、学术性和国际性,持续将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打造成中国纪录片界具有鲜明标识的“靓丽之窗”。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