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0:11:17 来源: sp20241118
张菘蓓在冲浪中。 董慧君摄
唐宁馨在冲浪中。
唐宁馨用镜头记录自己的旅途故事。 本文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比人高出许多的大浪成群而来,像清澈光滑的淡蓝色镜面,蓝绿白相间的海浪借着足够的风力,聚合成奔涌的浪墙。
紧张、惊叹、震撼……等浪区的人们总会经历这样的心路历程。而慢慢地,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之后,他们会以更从容的姿态拥抱海洋,用更平顺流畅的动作借助浮力,跃上浪板、冲几道浪,顺着浪壁享受一段“骑浪”时光。
对于留美海归张菘蓓和唐宁馨来说,介绍与推广冲浪文化如今成了她们生活里的重要一部分。近年来,随着海归就业创业领域多元化趋势愈加明显,更多海归开始将爱好变为事业,张菘蓓与唐宁馨,一个在海南陵水、一个在广东惠州,都选择了用镜头和文字记录自己与冲浪、与自然的故事。
“闻出”海的味道
同许多冲浪爱好者一样,张菘蓓习惯早起。清晨五六点钟,空气中的味道开始混杂,咸湿的海风、冲浪板上的蜡味与防晒涂抹的气味共同构成了感官信息。张菘蓓说,此刻,冲浪的“味道”变得具象,但这种气味又在时刻变化。
在海南陵水,来这里冲浪的人并不像名声在外的万宁那么多。一些冲浪爱好者认为,这里的浪况不错,细沙浅滩,可以很好接收到季风的能量,初学者和进阶选手都能各得其乐,这也正是张菘蓓喜欢陵水的原因。
2016年,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传播学专业毕业后,张菘蓓曾在上海一家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负责新媒体运营。写字楼里的白领生活平静却又单调,她隐约意识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
从2017年年初第一次接触冲浪开始,张菘蓓就喜欢上了这项充满刺激与挑战的水上极限运动。在瞬息万变的大海里,冲浪者等待着最好的时机抓浪,即便是久经风浪的好手,也免不了时不时被浪头“揍一顿”。这是一项人与自然始终处于互动中的运动,冲浪者勇搏风浪,寻找或长或短的掌控力。
工作4年后,张菘蓓得到了一份与冲浪有关的工作邀约,为一家冲浪品牌做线上内容运营,她用很短时间就做出了离开上海的决定,前往海南。
“我在海南遇到了许多同样很喜欢冲浪的朋友,大家因为热爱而相遇。”张菘蓓说,来到陵水几年后,如今的她,又开启了新的人生阶段——全职运营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介绍冲浪文化。
在小红书平台,张菘蓓运营的账号“伊莎蓓拉”已经积累了1.2万粉丝,内容分门别类按“冲浪旅行”“冲浪课初体验”“冲浪入门技巧”等词条区分。知识触类旁通,作为“户外博主”进行自媒体内容创作时,张菘蓓学了4年的传播学知识派上了用场。哪些视频点击量更好,是单纯介绍运动还是将自己的故事串入讲述?哪些文案更容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乃至共鸣,是短平快的行文方式还是更舒缓、平和地撰文?从背景音乐到字幕条样式,张菘蓓都花了不少心思。
“我想做好一个‘传递者’,让冲浪作为一个锚点,向读者和观众传递这项运动背后朴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冲浪是这样一种运动:前半个小时看上去浪况不错,回屋换身衣服下海,刚冲了三五道之后,浪况就不好了。一会儿可能会好,也可能接下来几天都不好。但对于冲浪者来说,只需全身心投入做好此刻的判断,因为抓住好浪的一刻转瞬即逝。”张菘蓓说。
用镜头记录沿途风物
2017年,在美国加州圣迭戈的海岸线刚接触冲浪时,唐宁馨常被误认为来自日本。“因为那时候当地亚洲面孔的冲浪者确实不多,多数是日本人。”当得知她是中国人时,许多人充满好奇——“中国也有很多人喜欢冲浪吗?”“中国什么地方适合冲浪呢?”
“我就会掏出手机,给他们展示海南的浪,我说,‘这里的浪很好,有机会你们可以去试试。’我跟几个当地朋友刚认识不久,海南的照片让他们很兴奋。”回想当时,唐宁馨乐呵呵地说。
彼时,唐宁馨正在攻读波士顿大学公共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平日里爱好摄影的她,在运动和艺术之间找到了良好的平衡:她逐浪于全球那些知名或小众的浪点,用镜头一次次记录下沿途风物。
2021年,唐宁馨成为广东惠州一所高校的摄影课教师。闲暇之余,“斜杠青年”将自己冲浪旅行中拍摄的素材剪辑成短片发布:她与同伴寻找风向和风力的迹象,划向一处又一处浪壁;他们背着塞得满满当当的旅行背包,朝着下一个山脉开拔。
在哔哩哔哩平台上,唐宁馨运营的“tjna流浪记”账号发布的视频内容累计播放量已达72.7万次。单个视频点击量最高的一期在去年10月,达14.4万次,她记录下自己在越南的旅行。在岘港慢节奏的小镇冲浪、在会安古镇过中秋节、搭车过程中会说中文和粤语的越南司机、森林茂密掩映云中的人间秘境……
“这期视频的点击量让我很惊喜,或许这种以第一视角代入的作品是观众更感兴趣的。”唐宁馨说,她很关注观众的评论,会适时调整内容风格。“我很喜欢做幕后工作,单纯用镜头记录,不太喜欢拍自己。不过,做自媒体博主和做纪录片不一样,要想让大家看到我的作品,需要先看到我的性格,我是怎样的人。把‘我’放入我的作品,的确是个不错的方式。”
冲浪为媒,唐宁馨认识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冲浪爱好者。“每当告诉大家我来自中国的时候,都特别自豪。”唐宁馨说,在国外,她也曾遇到过刻板印象很重的离谱发问,“有人问我,‘是不是没有护照?’‘因为中国人都没有护照’。”听罢,唐宁馨淡淡地回答:“没有护照我是怎么来的呢?去中国看看吧,我们的海岸线很漂亮,冲浪的人也很多。”
“绝大多数浪友是友善的,大家是很好的朋友。我邀请他们来中国,同样,当我去对方所在国家冲浪的时候,他们也会热情招待来自远方的朋友。”唐宁馨说。
拓宽更多边界
今年6月,得益于便利的免签入境政策,唐宁馨的意大利朋友Chico开始了自己的“China Travel 中国游”。作为东道主的唐宁馨,第一站就带Chico去了惠州的双月湾冲浪。
“Chico之前从没来过中国,亲眼见过之后,他对这里的发展速度之快赞不绝口。入境期限到了,Chico回了趟意大利,现在又回来了。这次,他想来深入考察一下,看中国适不适合自己长期居住。”唐宁馨说。
如今的她,也在“斜杠”身份中找到了更多平衡点,唐宁馨用镜头记录生活,也希望能把更多技巧带给学生。“常有人说,很难把我的老师身份与冲浪者的身份相联系。这从不矛盾,我希望能拓宽更多边界,海水滋养了我。”
在陵水,张菘蓓还在继续精进自己的踏浪技术。转弯时,她的冲浪板变得更利索,人微微拱起背,舒展手臂,风格流畅优美。
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张菘蓓的性格。“我算是一个思虑较重的人,以前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思前顾后、犹犹豫豫,不去做很多事情,或者在做之前就否认自己。有时会过于追求‘所谓完美’的结果,结果压力很大,结果也不一定好。现在好多了,人在面对海浪时没有纠结的时间。”
前不久,张菘蓓新接了一部出版社英文瑜伽书的翻译工作。一边是海洋,一边是文字,在她看来,追逐海浪的起伏,和对着电脑做案头工作,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之间切换,反而让自己感到平衡。“它们都使我专注,能让心迅速安静下来。冲浪和翻译工作时间分配大致相当,都是我喜欢的事。”
巴黎奥运会上,来自大凉山的15岁小将杨思琪只身一人前往塔希提冲浪比赛,让中国人的身影出现在奥运冲浪的赛场上。8月1日那晚,人在海南的张菘蓓和正在俄罗斯拍摄纪录片的唐宁馨,都在关注着杨思琪的表现。
“能第一次站上奥运赛场已经非常了不起。这是很好的契机,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国人愿意体验并喜欢上冲浪。”张菘蓓说。
逐渐西沉的阳光洒向波涛,漫上浅滩、漫上礁石,在唐宁馨的镜头里,浪板在脚下快速左划右划,冲浪者的剪影在海面上翩飞起舞。
来日清晨,他们会迎着风浪再次出发,拥抱海洋,踏浪前行。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