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2:04:24 来源: sp20241125
制图:张丹峰
核心阅读
书有千万种,读经典最为重要。经典,往低了说是有用的常理、普通的道理,往高了说是通古贯今的典范、恒久的智慧。经典体现的义理是常为新的,等待我们去发现与领悟
学习语文,要有“大语文”的概念与思维。语文学习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而是无处不在,任何时候都能观察与思考。在困惑、质疑、思索、辨析与寻求答案中,提高写作能力,加快成长速度
语文素养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不趋尚时髦,日积月累、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厚积薄发
立夏时节,万物生长,即将参加中高考的孩子们也进入冲刺阶段。在这种时刻,语文教育相关话题,特别是如何写好作文的问题,会格外受到大家关注。我多年来参加高考语文试卷的评阅工作,看到不少优秀的学生作文,也发现了一些模式化、套路化、雷同化的问题。这反映出一些学生语文基本功不够扎实,语文素养亟待提高。对此,不少语文教育专家和学生家长有过讨论。在我看来,提高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素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是日积月累的修养。古人说:“马不伏历(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就是说,不喂饱饲料,马就不能驮着重物赶路;不重视提高人才素养,国家就显不出强大实力。可见,人才素养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具体到语文素养,指的就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良好的语文素养包括准确运用字词句的能力,较好的写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较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方法
提高语文素养,多读书、读好书是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方法。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但每个人亲身体验与耳闻目见的事物是有限的。阅读书籍,如同上接千载、横穿寰球而与古今中外先贤相交,是增长见识、丰富知识、学习经验、汲取教训、充实自己的最佳途径。时代不同,但生老病死、情爱伦理、人际关系和思维方式等,千百年来却呈现出今古相交、纵贯相通的一面。前人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和经验,对今天依然有启发意义。因此,我们要带着今古相通的态度与思维去读书,设身处地去体会古代典籍的精髓。
书有千万种,读经典最为重要。经典,往低了说是有用的常理、普通的道理,往高了说是通古贯今的典范、恒久的智慧。在现代汉语里,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与历时性的作品。经典和流行于一时一地的畅销书有区别。一些畅销书是由于某种机缘而热度颇高,一旦热点过去,就少有人问津了。经典则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选择的结果,体现的义理是常为新的,等待我们去发现与领悟。
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提倡整本书阅读。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上倡导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为什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在我看来,整本书阅读便于了解一部经典的创作背景与主题,领略其谋篇布局;便于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与方法,并通过阅读全书对比高潮起落的不同魅力;便于领会书中的用词、用句、用典之美,进而学习仿效;便于和其他作家作品进行横向比对,掌握作品的独特性并能辨别优劣;便于品味书中的故事与道理,提升个人修为,培养健全人格;便于培育学生持久的阅读能力,使其克服浮躁,产生定力。
要想更上一层楼,还应该养成一些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方法。对整本书阅读来说,“快、准、比、评”可作为阅读的四字诀。快,快速地阅读,但并不是浮光掠影;准,准确把握关键情节与线索,抓住主要矛盾与重点问题;比,比较阅读,可以同篇对比、同书对比、不同书对比,在对比中理解本书的特色;评,对读过的书作出评价,可以评某一点,也可以评整本书。在读书过程中,还要做到快与慢结合,深与浅结合,粗与细结合。对于名篇名段或自己认为精彩的部分,可以摘抄与背诵,增强记忆力与联想能力,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同时,一定要形成自觉阅读、终身阅读的习惯。《荀子》里讲“学不可以已”,以及现在人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就是千古一贯的学习态度。
读写贯通,融入现实,以“大语文”思维进行有效的写作练习
写作是阅读的延伸,也是阅读效果的试金石。从作文阅评来看,中小学生在写作上存在空洞、同质化、叙事不清、说理不透等问题。究其原因,除了青少年生活阅历不足,还在于没有找到适宜的写作练习方法。
结合整本书阅读练习写作,把读和写融会贯通起来,不失为一种路径。可以学一些古人点评作品的方法,就字、句、段落、章节、场景、情节、人物、事件等写下评价,哪怕几个字,或一句话、一段话,进而增加到对整部作品的评价与读后感。字数由少到多,评价由浅到深,先做到字词运用准确恰当,再做到段落分明,然后到故事完整、说理透彻。经过这样的练习,才有可能做到文从字顺,这是作文的最基本要求,也可以说是最高境界与最高要求。一个孩子,如果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一部经典名著,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和修辞手法,熟悉其内容结构,学习其写作方式,感悟其所蕴藏的思想义理,进而默习其名篇名段,进行写作模仿,久而久之,便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与写作风格。
中小学生作文喜欢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这当然是很好的,却经常出现运用不当的情况,与文章要求的主题脱节,生搬硬套,极不自然。用典用事要恰切地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这也提醒我们,学习语文,要有“大语文”的概念与思维。语文学习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而是无处不在,在地铁里,在山路上,在田野间,在饭桌上,任何时候都能观察与思考。大到人类文明的交流对话、社会上发生的各类重大事件,小到生活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烦恼,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在困惑、质疑、思索、辨析与寻求答案中,提高写作能力,加快成长速度。在平素的写作实践中,要敢于写生活、写现实、写自己,敢于说真话、表真情。唯其如此,中学生在升入大学后,才会把写作能力运用到写论文、写实验报告里,才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而这样的学生在毕业后,更有可能成为探索型创新型人才。
语文关乎人的精神世界,肩负培育学生思想品德、引领学生积极向上的责任。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语文素养的提高,对一个人增强科学素养也有极大帮助,语文能力不高会制约科技工作者在自然科学方面做出卓越成绩。在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为人处世、交友协作、丰富生活、解决矛盾等方面,语文都起到基础而又深远的作用。
学习语文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更不能急于一时之功利。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语文素养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不趋尚时髦,日积月累、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厚积薄发,让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窗户,去探索美妙又充满希望的未来。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7日 20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