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底色

发布时间:2024-12-24 05:55:49 来源: sp20241224

原标题: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底色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技术不断落地,智慧车间、绿色工厂、零碳园区等纷纷建成投产。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加强”的重要手段。

在今年两会现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共识,他们就如何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展开热议。

不断培育壮大绿色创新主体

3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七部门发布我国首个《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了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目标。

在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贾少谦看来,践行绿色低碳制造,本质上是发展模式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要通过技术升级和数字化转型,迈向高端制造和制造高端。

海信集团通过自适应背光控制算法、数字化电源控制等技术的应用,将每台电视的能耗降低30%,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67万吨;海信研发的激光电视,相比传统电视节能50%以上,部件原材料的总可回收利用率高达92%。

贾少谦认为:“制造业减少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主战场,当下迫切需要培育壮大绿色创新主体,激发绿色转型活力。”

这与全国人大代表、兴福电子董事长、湖北三峡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少平的想法不谋而合。

“要强化企业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政产学研用金服’深度融合,从而形成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合力。”李少平说。

针对部分领域在绿色发展方面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不强”,他建议“必须加快培育绿色技术创新领军企业及遴选绿色低碳科技企业,不断优化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基地布局”。

加快绿色技术成果落地转化

这段时间,浙江海卓氢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专注于一款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的性能测试。他们告诉记者,这项成果成功转化后,可以在保证高性能的同时,有效地降低成本。

绿色低碳技术落地转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围绕产业链创新链的每一环节,通过完善顶层设计、推动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各主体的协同效应,构建协同有序的转移转化体制机制。

“如果说基础研究是从0到1的突破,那么科研成果产业化就是从1到10的跨越。”国家节能中心主任任献光坦言,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跨越被称为“死亡之谷”。其原因是基础研究阶段,有政府资金支持;产品和技术成熟阶段,有市场化资金支持;但在成果转化的概念验证阶段,因为项目不确定性较大、市场认可度不高,往往难以获得投资市场青睐。

为此,紧抓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通过加强对示范引领阶段的支持和引导,才能加速推动绿色低碳先进技术从“走出实验室”到“走向市场化”。

在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兰州兰石集团研究院副总经理、副院长范飞看来,加快技术转化要以构建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为抓手,提升绿色技术市场化产业化水平,推动更多绿色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范飞建议,可根据区域绿色技术发展优势和应用需求,完善绿色技术交易机制,同时布局建设若干绿色技术交易平台,推动绿色技术成果转化。

“除此以外可以强化绿色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培养专业、高效的绿色技术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绿色技术先进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链接。”范飞说。

协同发力推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

全国两会前夕,记者走进地处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的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只见一条条管道蜿蜒横架空中,将能源企业的厂区连接在一起。沿着管道,部分焦炉煤气被送至美锦能源高纯氢项目基地。

近日,山西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联合出台《山西省氢能产业链2024年行动方案》,提出了开展氢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氢能创新平台建设等重点任务,明确3项保障措施,推动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金融扶持、财政支持、人才支撑等层面协同发力,夯实经济绿色化创新要素保障。”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锦龙说。

姚锦龙认为,政府应发挥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的作用,制定和完善绿色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大对绿色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降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本推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

此外,姚锦龙还建议,推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应加强各类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鼓励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共同实施绿色技术领域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联合培养绿色技术创新专业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绿色可持续发展行业人才的培养、认证,并给予相应的职称补贴,让专业人才获得更高的认可。”姚锦龙说。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