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华丨文博)左家山石龙:将中华龙起源史提前约千年

发布时间:2024-11-09 10:16:32 来源: sp20241109

   中新社 长春4月9日电 题:左家山石龙:将中华龙起源史提前约千年

   中新社 记者 郭佳

  在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二楼展厅,展示着一件左家山石龙的等比例复制品,其“真身”如今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1985年,这件石龙的出土将中华龙的起源史提前了约千年。

  出土于吉林省农安县左家山遗址的左家山石龙,长4.4厘米、宽3.8厘米、厚1.4厘米,由灰白色霏细岩磨制而成,周身光滑无纹,呈蜷曲状,首尾衔接如玦,头部有突起的五官,颈后背脊处有一圆孔,用于穿绳悬挂。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中展示的左家山石龙等比例复制品。  吕盛楠 摄

  1984年,考古学家陈全家(时任吉林大学讲师)带领赵宾福等5名毕业生来到农安县体验田野考古,未曾想竟发现了被学术界公认的“中华第一龙”。

  “当时有一名学生在河边捡到一件石斧,我们就顺着这条线索开启了毕业研学。”如今已古稀之年的陈全家提起当年的“发掘史”依然难掩激动,他告诉记者,要研究龙的“起源”,一定离不开左家山石龙,这是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就。

  继石斧之后,陈全家带领学生们又在河边发现了一些陶片,回校后立即向他的老师张忠培汇报。张忠培了解后认为,这将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新发现,意义非常重大,应马上申报次年发掘。

  1985年,正值吉林省开展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调查,在4月至6月间,由陈全家主持发掘了左家山遗址。

  “当时条件比较艰苦,农安县一家啤酒厂在伊通河边上打井取水,建了3间看水井的房子,我和学生们就近住在了水井房,一群年轻人干劲十足。”陈全家告诉记者。

  左家山遗址地层薄而简单,但遗物颇丰,石龙是在T42层发现的。“看到它的造型后,大家都高兴坏了。”陈全家说,“因为当时红山文化的C形玉龙已经发掘出来了,它们太相似了。”

  当天,他们抬来一大桶啤酒,好好庆祝了一番。“弄得满屋的酒香。”陈全家说到这里开心地笑了起来。

近日,陈全家向 中新社 记者讲解左家山石龙。  吕盛楠 摄

  左家山石龙发掘不久就被中国国家博物馆调走了,足见其价值之大。后来,专家们以碳-14测定,左家山石龙距今约6100年至7000年之间,而红山文化C形玉龙距今约5000年至6000年。

  “也就是说,在红山文化C形玉龙尚未出现之时,左家山石龙就已经被创造出来了,是更为原始的龙形器。”陈全家说,截至目前,中国还没有发现比左家山石龙更早的龙形器。

  发掘者之一的赵宾福现在已是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他认为,从龙的形态和造型上看,左家山石龙应该是红山C形玉龙的祖型,红山文化的龙是左家山下层文化的龙演变而成的。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中展示的左家山石龙等比例复制品。  吕盛楠 摄

  红山文化C形玉龙也叫“玉猪龙”,但由于外形特殊,考古界对于该玉器定义为猪还是龙争议颇多,还有人认为是熊。对于左家山石龙,陈全家倾向于认为,是从熊的形象发展来的。他说,猪是农业文明的代表动物,左家山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多为渔猎工具,较少发现农业生产工具,由此推断当时这里是以渔猎经济为主,而且遗址中确实发现了熊的化石。

  陈全家认为,当时,熊应该是左家山先民狩猎过程中常见的动物,它强大的力量必然引起先民的关注甚至崇拜。因而,先民把熊的形象融入生活中器物的制造也是顺理成章的。“龙并不真实存在,它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它‘演变’过程贯穿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全过程,是中华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完)

【编辑:孙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