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大水大森林 好山好水好生态

发布时间:2024-12-14 01:21:28 来源: sp20241214

  图①:广元生态茶园。   本报记者 宋豪新摄   图②:广元古蜀道沿途的古柏。   刘怀英摄   图③:广元市朝天区沙河镇四好农村公路。   刘怀英摄   图④:俯瞰广元城区。   唐 彪摄

  四川盆地东北缘,秦巴山脉巍然耸立,嘉陵江奔流不息。山环水绕间,素有“川北门户、蜀道咽喉”之称的广元坐落于此,沟通南北的大蜀道穿越全境。

  “一切都没有变,树还是那样的绿,石板路还是弯弯曲曲。”踏上千年古道,81岁的美国友人霍普·贾斯特曼(中文名“贾和普”)感慨道。从2001年第一次踏上蜀道开始,24年间她24次行走剑门蜀道,与蜀道结下不解的情缘。

  

  “一树一档” “一树一策”

  “长廊郁翠柏,斜阳照五津。”唐代诗人李商隐笔下的“长廊”,就是古蜀道上的翠云廊。这是目前存世时间最长、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人工行道古树群。

  千百年来,翠云廊无声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追求,蕴含着中国人的生态智慧。

  “它和画里一样,古老而美丽。当地百姓世代守护着这些古树。”看着这些耸入天际的古柏,贾和普不禁对记者感慨。

  千百年来,植柏护绿已在广元成为传统,让这些从历史中走来的古柏得以百年长青、千年葳蕤。

  今年7月,在广元市剑阁县龙源镇青杆村境内,编号为“南02116”的古柏获得新生。“树体倾斜严重,我们就搭起高约6.5米的A字形支撑杆;树池偏矮,我们就将其升高0.4米左右,再进行覆土处理……”今年5月,专业技术公司开始对包括“南02116”古柏在内的66株古柏进行濒危古树名木复壮救护。现场负责人王焱介绍说,他们严格按照“一树一策”科学救护要求,将一项项复壮救护落实到一株株古柏。

  “看着古树群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我觉得汗水没有白流,打心眼里高兴!”今年58岁的贾成江,家住剑阁县柳沟镇,在古柏复壮救护现场冒着烈日工作20多天。“我们家周围也有不少古柏,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讲要保护好古柏,把它们留给子孙后代。”贾成江说。

  去年以来,广元市积极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建立古树名木资源数据库,充分运用背负式激光雷达、无人机激光雷达等设备,全方位3D扫描古树名木,精准采集树高、胸围、周边地形等数据,构建三维动态数据库,建设“智慧树”综合管理平台,定期监测古柏生长状态等情况。

  实行挂牌“加码”保护和“一树一档”管理,是广元市古树名木的新配置。全市挂单牌4343个、碑牌10个、群牌68个。广元市还依托“林长制”组织体系,完善市、县、乡、村、组五级网格化保护体系,逐株落实“一名党员干部+一名群众+一名专家+一名护林员+一名监督员”保护力量,落实宣传教育、巡护监测、信息管理、复壮救护等职责。

  “我们分批次开展白蚁防治、抗旱保水、树池修建、古树排危等工作,延伸集镇供水管网,修建固定蓄水池,全面增强古树名木防火、抗旱等能力,确保古树名木健康生长。”广元市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科负责人向晖说,去年7月以来,全市各县区采取防腐修补、砌石填土、围栏保护等措施复壮救护古树450余株。

  广元市还先后颁布《广元市剑门蜀道保护条例》《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创新将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纳入公益诉讼,主动沟通对接省内蜀道沿线的昭化、梓潼、南江、阆中等“四市五地”人大、检察机关,构建“司法合作、区域同管、县乡共治”的司法监督机制,建章立制依法保护蜀道古柏。

  与此同时,广元还创新设立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司法服务站、检察工作站,推行森林警察、派出所民警、交警、“雄关义警”和生态护林队“四警一队”联勤警务,打造“柏小青·护蜀道”青少年志愿服务品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如今,行走在翠云廊古蜀道,可以看到木栏围护、钢索牵引、搭架支架、砌石垒土、抱箍加固、树洞修复等一系列措施保护着一棵棵古柏。截至目前,广元全市已累计整合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守护着市域内11616株古树名木。

  2015年,贾和普曾带着家人来到蜀道,当时,她和家人在剑门蜀道种植了一株小柏树。今年,她再次回到这里,看着曾经栽种的小柏树茁壮成长,贾和普十分开心。贾和普今年帮朋友栽植下两株小柏树,希望以此表达对中国古蜀道的热爱。

  一步一景  一村一韵

  “空气很清新,我很喜欢广元这个干净而美丽的城市。”贾和普感慨道。

  无论是在剑阁古城还是在鹤鸣山,无论是在大朝驿还是在广元城区,每到一处,她都会用手机拍下蓝天白云和美丽的风景。

  广元的山,雄奇俊秀;广元的水,潋滟豪放;广元的景,四季斑斓。春赏花踏青、徜徉花海,夏避暑纳凉、纵享清爽,秋游山观叶、层林尽染,冬滑雪泡温泉、温暖浪漫,月月景不同,四季皆可游。

  广元既有北方的天高云淡,又有南方的温婉湿润,年均16摄氏度的气温、98%以上的优良天气、69.2%的林草覆盖率,一呼一吸、一步一行充满“巴适”之感。

  “吸气,呼气……”每天早晨,瑜伽爱好者们会到广元城区里的湿地公园,在薄雾蒙蒙的南山脚下锻炼身心。近年来,广元大力发展旅游度假、康养医疗等绿色产业,持续提升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规模能级。

  “大山大水大森林”是广元的资源禀赋,“好山好水好生态”是广元人的战略笃定。广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聚焦大气、水、土壤和城乡环境治理,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全省前列。

  广元在四川全省率先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7%;全市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站)72个,全市县级以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7%。城镇污水处理厂无害化处理率100%,主要河流水质相对稳定且均达到Ⅱ类标准,白龙江流域断面水质达到I类;淘汰落后产能40个,淘汰燃煤小锅炉205个;整治379户次“散乱污”企业,重点工业企业排放达标率98%以上。

  如今的广元,一步一景,一村一韵,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有机融合,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蓝天白云常作伴,绿水青山入画来。广元,这座川北城市,百里沃野,鸟语花香,承载着人们对宜居生活的美好向往。

  立体交通  四通八达

  “一座山,两座山,刚刚才过剑门关;昭化近,成都远,蜀道难于上青天。”一度传唱于广元的民谣,曾是广元交通的真实写照。

  2018年4月,贾和普第一次乘高铁从成都抵达剑阁县剑门关。“在中国诗人李白的《蜀道难》里,他写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句。现在,从成都乘高铁到剑门关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如果李白再来古蜀道,他一定会写出不一样的诗句。”贾和普笑着说。

  贾和普见证了中国交通方式的变迁,见证了蜀道沿线发生的巨大变化。

  进入21世纪,广元交通建设飞速发展。

  公路日益畅通。绵广高速是广元境内第一条高速公路。广巴高速、广南高速、广甘高速、广元绕城高速……高速公路竣工的喜讯一个接一个,至2022年底,广元高速通车里程达464公里。尽过奇绝处的广元高速公路,让西安、成都、兰州、重庆这些大城市早发午至。

  铁路四通八达。2017年9月,兰渝铁路全线营运,经过节点城市广元,广元南下重庆只需3个多小时,北上兰州也不到7个小时。2017年12月,西成客运专线全线通车,广元迈入高铁时代。

  水运、航空也更加便利。2019年6月,货船从广元港驶出,首次经重庆进入长江航道出海,从此开启了常态化运输模式,下重庆、经武汉、过南京、抵上海,广元千吨级轮船可直达黄浦江畔。截至2023年底,广元机场开通了17条航线。

  如今,广元连接西南西北、通江达海的交通枢纽基本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等运输方式共同构成广元大交通运输格局。

  一条条公路、一座座桥梁、一支支铁路线连通巴蜀大地……曾经古老的出川门户广元,如今已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畅达的交通网络,让广元获得发展“加速度”。2023年10月,中国(广元)物流产业发展大会举办。今年6月,全国煤炭交易中心西部(广元)交易专区挂牌运营,广元正加快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班列组货基地、全国高铁快运创新发展基地、嘉陵江上游铁公水多式联运中心、西部大宗物资物流贸易中心,全力建设全国区域性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

  贾和普说,她常常与朋友分享自己在中国的见闻,感叹当地从“蜀道难”到“蜀道畅”的飞速变迁。

  (刘怀英参与采写)

(责编:王仁宏、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