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强国梦 挺膺担当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4-11-15 18:10:38 来源: sp20241115

  “参加‘北斗杯’比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锻炼了我们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我们十分热爱科学,梦想像钱学森爷爷一样,长大后为祖国的科学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空天科技体验与创新大赛上,小选手们留下了感人瞬间。

  这个由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团中央青年发展部、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指导,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以下简称“光华基金会”)主办的大赛,是一项面向全国大中小学生开展的普及性空天科技教育实践竞赛活动。

  2022年9月,“北斗杯”被纳入教育部《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大赛连续开展14年来,征集参赛作品上万件,累计参赛人数10万余人。与此同时,300余场“院士专家进校园”科普活动使上百万名大中小学生从中受益。

  实际上,这只是光华基金会诸多业务板块的一角。

  今年,光华基金会成立30周年,三十载求索奋进,光华基金会发挥科技类国字头基金会的品牌优势,在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追光而遇,勇担使命

  1993年6月9日,由聂力中将倡议,台湾润泰集团总裁、慈善家尹衍梁先生出资,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光华基金会正式成立,目的是通过表彰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科技工作者,为推进我国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大业贡献一份力量。

  从成立之初,光华科技基金奖就坚持既定的高技术预先研究奖励与资助方向,与当时国家其他科技奖项形成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科技奖体系,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肯定,对于倡导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继续勇攀科技高峰,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氢弹之父”、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路甬祥,红外及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佳洱等都先后获得过“光华科技奖”。

  截至1997年年底,通过设立和颁发“光华科技奖”“光华青少年发明奖”,光华基金会先后面向全国39所高等院校、93家科研院所、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医院,资助了45个项目,奖励了2587人次的科研技术人员和青少年发明者,累计奖励人民币2000余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在国内公益机构中独树一帜。

  在创始人聂力的努力下,光华基金会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事业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作出的积极贡献得到多方肯定。

  1998年起,由于社团管理政策改革,光华基金会主管单位多次发生改变。2003年,共青团中央印发通知: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研究决定,自2003年7月起,团中央作为光华基金会的主管单位。

  在光华基金会三届一次理事会上,会议选举出新的理事会和工作机构,并讨论确定了基金会在共青团中央领导下的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光华基金会10年的跨越式发展,由此拉开序幕。

  沐光而行,砥砺奋进

  成立中期,在资金、项目、管理上都面临巨大挑战的光华基金会,以“发展第一”为要务,将打造自己的公益品牌项目作为工作重心,就如何将社会需求、服务团的事业以及基金会现状相结合,找到支柱项目,解决生存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

  2005年8月18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光华公益书海工程”的通知》。同年11月9日,光华基金会在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自治区团委的大力支持下,举行“光华公益书海工程”启动仪式。

  项目将发达地区或城市闲置的文化资源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使其成为向基层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知识营养和精神食粮的宝贵资源。到2005年年底,书海工程已募捐图书2000余万码洋,奠定了光华基金会创建公益品牌项目的基础。

  书海工程后期发展迅速,成为全国募集数量最多、捐助规模最大、社会影响面最广的图书捐赠公益项目。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已有621家出版发行单位捐赠图书累计40亿码洋,品种60.2余万个;受助地区遍布全国31个省(区、市)4.5万多家单位,累计33.23亿码洋。

  书海工程启动后,在借鉴“书海工程”运用空间转换的基础上,光华基金会进一步融入了时间转换的理念,比如在夏天将闲置的棉服募集过来,冬天时捐赠给需要温暖的贫困人群,组织实施了“捐物助困行动”“光华新村工程”等项目,通过搭建公益平台,架起数千亿库存积压物资与贫困群体之间的桥梁。

  光华基金会的触角还延伸到更多领域。

  2006年年初,以“创新、创意、创业”为主题的光华创新工程启动,内容包括举办“光华龙腾奖”“光华创新奖”“中国设计节”“中国青年创业支持计划”“光华创新教室”等,在设计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2年,“物华工程”的名称正式启用,寓意捐赠工资在传递爱心的同时,能够得到价值的升华。截至2013年,“物华工程”累计募集各类物资6.06亿元,捐出物资4.77亿元。

  在转型的10年里,光华基金会保持科技公益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先后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普教育方面发力,陆续开展了“光华国际科技成果展”“光华科普大讲堂”等活动,并形成了围绕图书、物资、媒体、科技四大领域聚焦,深入开发项目的运作模式。同时,不断拓展服务领域,通过现有项目运作、建立公益基金为共青团中央以及其他部委、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提供高水平服务。

  聚光而启,挺膺担当

  步入新时代,光华基金会更加蹄疾步稳。

  光华基金会始终坚持正确的事业方向,着眼战略布局、发展动能、组织保障,统筹聚焦改革定位、革新运行机制、加强自身建设,充分释放改革效能,走出了一条主责牵动、项目引领的公益之路。

  2019年,共青团中央发起共青团“童心港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项目,项目办公室设在光华基金会,通过广泛整合社会资源,联合各级团组织在村级层面建立常态化服务阵地,提供亲情陪伴、情感关怀、自护教育、励志教育等关爱服务。截至目前,全国项目办已在17个省(区、市)、119个县(市、区)直接建设项目点356个,协同四川、江西、黑龙江等团省委建设地方级项目点3709个,累计服务留守儿童超百万人次。项目荣获民政部颁发的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公益事业高质量发展指路领航,光华基金会聚焦培育青少年科学素质,打造“图书+阅读+科普”一体化公益项目链条;聚焦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打造“发现+培养+举荐”相衔接的育人工作体系;聚焦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扎实推进共青团“童心港湾”项目高质量发展,集中优势力量,做实做精、做深做透。

  光华文化阅读,提质“光华公益书海工程”,举办“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青少年阅读论坛。光华科学教育,开展青少年科普“光华Al在未来”、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航天科普特别节目”。为发动高校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光华基金会发起“一起云支教”项目,面向基层青少年和困境儿童等群体,开展云阅读、云运动等多种活动。项目启动至今,全国近460所高校、50余万人次高校学生参与云支教活动,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近620万小时。对接全国27个省(区、市)的2000余所中小学,50余万人次中小学生参与。

  在最需要的灾区,光华基金会总是及时伸出援手。“抗击疫情”捐资赠物价值6000多万元,“抗击雪灾”募集款物总额2303万元,“支援汶川”募集款物总额4236万元,“驰援泸定”筹集款物共计1183万元。发起“青春护航”行动,募集款物3346万元,支持北京、河北防汛救灾及灾后重建;募集款物308万元支持甘肃地震灾区,在临时安置点设立“童心港湾”项目点,依托权益部12355平台开展服务。积极参与定点帮扶工作,仅2023年定点帮扶灵丘、石楼款物2426万元。

  2023年6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传承弘扬优良传统,坚持改革创新,更好把青年一代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接续奋斗”。光华基金会按照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关于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工作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把牢改革新发展阶段职能定位,战略布局贴近青少年发展迫切需求,坚持推进文化科技“一体两翼”可持续发展。

  光华基金会举办的“智航杯”全国无人机智能算法竞赛,共有3651人注册报名参赛,覆盖全国145所高等院校、50多家企事业单位。由创新工作站、光华基金会主办,航空工业集团团委、航空工业集团科技与信息化部联合主办的“神机妙算”智能算法挑战赛,成功搭建起人工智能算法创新和实践的科技展示交流平台、青年创新创效和成果转化应用平台。

  “在共青团中央的主管下,光华基金会围绕‘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定位要求,依托‘北斗杯’‘智航杯’等科技类赛事以及中国青年科创平台资源,齐心协力,以赛汇才,以赛育人,以赛促创,引导青年科技人才自觉把科技创新实践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使命紧密结合起来,建功新时代。”光华基金会负责人介绍。

  光华基金会在全国县域组织实施“共青团乡村振兴健康服务项目”,在各级团组织和卫健部门共同参与下,整合资源,助力基层青年卫生人才专业能力的提升。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开展5期培训活动,覆盖全国280余个区县,培训4万多名基层卫生人才。2022年,该项目被授予共青团中央“改革攻坚奖”。

  光华基金会在国际交流公益发起科技创新国际青年交流计划,承办全球青年发展行动计划博览会,围绕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领域,面向全球遴选了首批100个典型项目。

  薪火相传三十载,砥砺前行续新篇。光华基金会将在团中央书记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主责主业,认真履职公益,奋力高质量发展。从“科技立会”到“科技强会”,不仅成为深受青少年欢迎、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团属公益组织,做好党联系青少年的桥梁纽带,让青少年切实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更将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驰而不息地把深化改革工作进行到底,不断提升行业竞争力、社会影响力、自身公信力和对共青团主责主业的贡献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