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博医团:踏遍青山为仁心

发布时间:2025-01-08 11:17:50 来源: sp20250108

原标题:复旦博医团:踏遍青山为仁心

3月3日一大早,上海市奉贤区柘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邻里中心里,居民们排起了长队。“爷爷,胸闷是吧,我们先听下心音。”“奶奶,我们看一下眼睛的情况,眼睛盯住我的额头,有点亮,坚持不要眨眼睛。”看报告、读片子、疾病咨询,一群年轻的医学博士生耐心地为社区居民答疑解惑,有的一上午接诊了40多位。

这是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正在进行的一次义诊活动。这样为民义诊、健康咨询的场景,已经在这支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延续了30年。

用脚丈量的如歌岁月

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是一支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高年级博士生组成的医疗卫生志愿服务团队。1994年成立以来,先后有千余人次投身博医团工作。一到暑假,队员们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中西部地区,为革命老区、贫困和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提供医疗志愿服务。他们的愿望,就是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在甘肃瓜州,博医团遇到了一个呕吐伴肌力减退症的女孩,队员们第一时间为她进行了腰穿手术,帮她脱离了险境。

在贵州麻江,博医团接诊了一个视力严重受损、随时有失明风险的角膜皮样瘤患儿。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无法为他开展手术,男孩的妈妈心疼得直抹眼泪。队员们当即联系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开辟绿色通道,把他送到上海进行手术,帮助他恢复了光明。

在云南永平,博医团翻山越岭,到大山深处为一名卧床20年的大叔进行联合会诊,帮他定制康复方案和康复器械。大叔的母亲动情地说:“照顾瘫痪的儿子20年了,第一次看到他笑。他笑了,我就看到希望了!”

像这样的经历,队员们如数家珍。

博医团不仅医者仁心,而且“造血连心”。云南永平县人民医院内科医生田大全的办公室里,挂着一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白大褂。“这是对我的精神激励。原先我们不敢诊断脑血管疾病患者,都要转诊到别的大医院去,现在我们很有信心。”田大全说。博医团所到之处,都会在当地开设学术讲座、医护培训、手术示教和疑难病例诊断,通过多维度的医疗志愿服务,帮助当地医生提高诊断许多常见却难以分辨的疾病的能力,提升诊疗救治水平。此外,博医团围绕医疗帮扶、人才赋能、专业培训,形成了15项“医疗帮扶菜单”,开展远程会诊、提供学科建设指导、联系医务人员进修,通过长效立体帮扶,为当地留下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爱国奉献的青年担当

“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灭除病苦……”这首传唱了近90年的上海医学院院歌,见证了一代代上医人的选择。

博医团的第一批队员现在已经50多岁了,有的已经成为上海市各大医院的院长或是各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至今,仍有从博医团里走出的大专家会在暑假里回到博医团,带着年轻的博士生上山下乡,送医送药。

学校、医院、实验室、市县、乡镇、田间都是“大思政课”的课堂。医务人员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不断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在火热的实践中坚定爱国心、报国志。

榜样的力量,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也走进医学生心里。在贵州剑河,一位孩子不小心骨折,但家长因为经济困难决定放弃治疗,博医团的专家志愿者王达辉辗转找到这个孩子,帮他申请公益资金,为他免费手术。眼科博士陈天慧在读博期间发表了12篇SCI论文,通过一次次贴近民众和患者的实践,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含义。

星火成炬,汇聚成保障人民健康的磅礴力量。目前,博医团已经建立起组织化、规范化、日常化的运行机制,建设近40门医学健康科普课程,面向公众开放预约。在博医团的辐射带动下,复旦上医还组建了20多支医学生科普志愿者队伍,更多的医学生投身志愿服务,他们以专业服务人群、以青春奉献社会,立志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30年,行程20多万公里,服务覆盖面拓展到全国16个省区市26个县39所医院,开展大型义诊服务群众5万人次。他们踏遍青山为仁心,是“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

(记者 颜维琦 孟歆迪 通讯员 金雨丰)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