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思政引领力,我们不断前行

发布时间:2024-11-23 10:39:54 来源: sp20241123

原标题:锻造思政引领力,我们不断前行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强国建设,这“六力”至关重要。本期起,本版将推出“聚焦全国教育大会”系列报道,围绕增强“六力”展开讨论。我们将走进教育教学一线,采访教师、学生;走进高校、科研院所,采访专家、学者;走进群众当中,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愿……让我们凝神聚力,共同为教育强国建设建言献策。

江西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每年投入3000万元配备《红色文化》教材——

听!红色情怀声声入心

初秋的江西,天高云淡,丹桂飘香。

上饶师范学院“可爱的中国”方志敏精神育人成果展示馆内,该校方志敏精神与赣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师黄明正与一群大一新生齐声诵读:“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这是方志敏烈士狱中文章《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中的文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共产主义者对信仰的绝对忠诚。

“你们说,他是靠什么坚持下来的?”诵读声渐停,黄明抛出问题。

“是伟大的爱国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学生们纷纷作答。

“是的,爱国!方志敏在上海勤工俭学时看到公园门口写着‘华人不准入内’‘狗不准入内’的牌子,愤然将牌子砸烂。1931年,他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创建了我党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公园——列宁公园。”在丰富的展陈图片前,黄明把一个个生动故事连缀起来,讲述了方志敏的伟大一生。

现有革命旧址2960处,其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50多处,遍布全省11个设区市……江西是全国红色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之一。如今,从课堂到舞台再到红色场馆,江西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把红色基因转化为学生成长基因。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在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小学,朗朗诵读声令人陶醉。人手一本《红色文化》教材,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学生充满感情地品学,一双双清澈的眼睛被光芒映亮。

“为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省里编写出版大中小幼各学段共7本《红色文化》系列教材,省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购买教材免费发放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使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部长王宣海告诉记者。

红色课堂启智,红色实践培根。

在于都县车溪乡,听“守候三十年,等待新婚丈夫归来”的烈士遗孀段桂秀讲述守望故事;在瑞金市叶坪乡华屋红军村,于17棵直指苍穹的青松下感悟如磐信念……最让江西南昌师范学院教师朱瑞达难忘的,是每年暑假的“红色走读”社会实践:“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中的文字和插图,而是活了起来,扎扎实实种进了心里。”

打造118个省级红色研学基地、700余个市县级红色研学基地,参与研学的中小学生累计700余万人;持续深化“红色走读”活动,每年遴选1000个省级优秀团队,给予每个团队1000~1800元经费支持……如今,在红土地上走读,已成为江西大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赓续红色基因,既需要讲透教科书、丰富研学路,还要有更贴近青年一代的方式方法。

“为了用好用活家门口的红色资源,省里建设了‘苏区红’数字资源库,拥有图文、视频资源6万余个,还推出了‘AI’学伴‘苏小红’。”赣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民介绍。

这个暑假,通过和“苏小红”的互动,赣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学生邹梁茹瑾和同学们去往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诞生地宁都小布采集整理红色标语,在“苏小红”帮助下生成知识图谱,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调查报告《宁都小布“红色标语”的历史记忆与当代价值》。

“我们将编写《红色文化课程指导纲要》,推动红色文化课程教学标准化建设,用好红色资源提升思政水平。”王宣海信心十足。

北京开展“时代新人强国行”,1.9万支团队、16万余名大学生奔赴祖国各地——

走!到火热生活中去淬炼

推销冰激凌萝卜!在刚刚过去的暑假,这可是北京建筑大学学生陈美琳的“头等大事”。

“紫皮白心、脆甜清爽,好看又好吃!可是,市场咋就打不开?”作为通州区西槐庄村乡村振兴实践团成员,她和伙伴们发现了这个大“宝藏”,也瞅见了挂在村干部和乡亲们脸上的愁意。

以冰激凌萝卜的紫、绿、白三色为灵感,创作可爱的“西西、槐槐、庄庄”组合IP形象;利用IP效应,打造系列形象海报、农产品包装、萝卜盲盒等文创产品……将西槐庄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在陈美琳心里,自己做的事很小,却是走出象牙塔、解决真问题的重要一步。

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专业学生陶舞砚的暑期实践目的地,在3500公里外的西藏林芝。

行驶在险美兼具的318国道上,听当地司机说起曾经在木桥上艰难前行的岁月,她看到了新中国75年的山川巨变;与援藏干部们座谈,听他们讲述攻坚克难的故事,她理解了什么叫“缺氧但不缺信仰”;和藏族乡亲交流,一声声“孔康姆嗓”“投基切”“扎西德勒”,让她更明白了“石榴籽是如何紧紧抱在一起的”。

“带上时代新人的责任与担当,踏上强国复兴的道路!”亲眼见证、亲身经历,陶舞砚更坚定了心中航向。

陈美琳、陶舞砚,都是“时代新人强国行”首都大学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员。这个暑假,围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五大主题,北京高校1.9万支团队、16万余名大学生奔赴首都基层一线和祖国各地,看发展、讲成就、作贡献,在火热生活中淬炼自我。

“牢牢抓住实践性这一突破口,充分挖掘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性要素,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情境感、沉浸感和互动感,将思政课的道理讲准、讲透、讲深、讲活。”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处长于海介绍,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这是近年来北京市大力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生动缩影。

充分释放首都地区资源优势,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节点、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被打造成实践育人课堂。数十万名青年学生参与联欢演出、志愿服务等工作,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同训练,思政课开到了党和国家重大活动现场。

面对长久以来“难以实现全覆盖”“实践教学资源不均衡”“实践经费不足”等制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痛点”,北京对症开出“广泛建立实践基地”的药方。如今,在北京市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上,北大红楼、香山革命纪念馆、前门议事厅等200余个“沉浸式”实践教学基地如繁星般闪亮,全市大中小学生定期开展实践教学,思政课搬到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

将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与“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度融合,以文化、科技促进思政教育提质增效。“我与院士面对面”“科创看北京”等“大思政课”螺旋上升设计,引导青少年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艺术名家领读经典”“音乐厅里的大思政课”“奥运冠军大思政课”等特色课程浸润人心,打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力量根基;“5G+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深切融入课堂,思政课成为场景打通的“智慧课堂”、校地联动的“双师课堂”、纸指融合的“移动课堂”。

实践出真知。

这些在火热生活中淬炼出的宝贵故事,也成为最有说服力的教学素材,启发着更多青年去行走、去奋斗。“我有了新身份——‘时代新人强国行’宣讲团成员。”陈美琳眼中透出渴望,“行走在辽阔土地,讲述出壮美青春!”

湖南开创“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单节课学习人次破3000万——

看!学生从“追网红”到“追网课”

湘江东岸、妙高峰下,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美誉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处处涌动着青春的活力。

在第八班教室——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曾求学的地方,“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栏目组带领着大中小学生穿越百年时光,与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革命先辈共上一堂“为学须先立志”的沉浸式班会。

“立志,不能因为羡慕他人成功而简单盲从”“救国救民,不避生死”……先辈们的坚定话语让人重回烽火岁月,感受信仰之坚。

“百年过去,中国的变化说也说不完!我们有了飞机、高铁、5G……这盛世如您所愿!”听完前辈们的心声,学子们争先讲述今日的美好生活。

班会结束,继续跟着镜头探访大礼堂、冷水浴古井等红色地标……一堂《恰同学少年》的网络思政大课过后,“爱国报国”的志向在三湘学子心中深深扎根:“‘恰同学少年’,这少年,是曾经的革命先辈;这少年,也是如今的我们!”

像这样的课,湖南每个月至少会播出一堂。每一堂课都打破学科局限,集思政、德育、劳动、科技等内容于一体;上课的教师更是大咖云集,包括钟南山、杨长风、杨孟飞、周建平等各个领域专家学者。

为什么要开这堂课?

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夏智伦说,“推出真正有吸引力、有引领力的思政大课,让中小学生喜闻乐见、入脑入心。”

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将“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作为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推动思政教育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核心引擎,积极探索网络育人新路径。

如何才能上好这堂网络思政大课?

网络大课堂,并不是课堂实录;网络思政,也绝不是“网络+思政元素”的简单叠加。“将思政教学大纲作为‘精选食盐’,将学生喜爱的时、事、人、物作为‘主题食材’,按照解构、搭配、重塑的‘三步法’创新生成思政教育数字化‘课程大餐’,抓住学生的‘味蕾’,把‘有意义’讲得‘有味道’。”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总班主任郭晓芳说,用见时见事的热点主题、共情共理的鲜活内容、求新求变的艺术形式吸引学生,是让成长正能量成为传播大流量的实践密码。

探寻文明基因,请听《中国字 中国人》——在中国文字博物馆追溯汉字千年发展史,在浯溪碑林感受流淌在碑文上不朽风骨……每一个设计都给人无限启迪,线上线下的青年学子们体悟着文明根脉,更筑牢了自信根基。

述说伟大变革,且看《上九天揽月》——一出《嫦娥奔月》情景剧引出嫦娥探月工程,对话嫦娥五号工程总设计师杨孟飞揭秘科研攻坚故事……每一个画面都让人遐思万千,屏幕之外的中小学生秒变“航天迷”,憧憬着探索浩渺太空。

从海南杂交水稻基地到北京航天城的“月球楼”,从湖南汝城“半条被子”发生地徐解秀故居到山乡巨变创作原型地益阳市清溪村作家书屋……数据显示,该课自播出以来,创造了单节课学习人次突破3000万、单个平台学习人次突破1亿、总学习人次超过19亿的纪录,成为湖南学习量最大、影响面最广、实效性最好的思政教育数字课堂,有力引导学生由“追明星”变为“追名师”、由“追网红”变为“追网课”。

“身处网络时代,当代青少年拥有更为充足的平视世界的底气,更注重个性化多样化的精神体验,这对如何进一步做好网络思政提出了新要求。”郭晓芳和同事们正谋划着课程新方向:“打造互动平台、开发短视频内容……不断拓展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

(记者 邓晖)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