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3:51:58 来源: sp20241123
中新网 乌鲁木齐4月2日电(史玉江 李会会)“我觉得这不仅是一门技艺,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83岁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蒙古族绣毡图案”非遗传承人赛米尔如是说。
走进老人家中,花样百出的传统蒙装令人眼花缭乱,记者注意到,仅帽子就有十几种之多。赛米尔正在一件蒙古族服饰上专注地“雕琢”,虽已耄耋之年,但在记者眼中,老人精神焕发,动作利落,清晰的话音尽显自信。
83岁的赛米尔正在一件蒙古族服饰上专注地“雕琢”。李会会 摄赛米尔出生在和静县一个蒙古族家庭,4岁时丧母,70多岁顽强挺过病痛折磨,生活曲折但乐观豁达,一生致力于蒙古族毡绣与服饰刺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曾荣获首届八省区蒙古族服装服饰展演传统蒙古族服装服饰展演金奖,如今带出近80名徒弟。
蒙绣在新疆和静县有着悠久的历史。东归的土尔扈特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绣出了本民族的民俗民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绣技艺。
与蒙绣相伴80余年的赛米尔,相信每一件绣品已深深刻在她的心中。据老人介绍,蒙古族传统刺绣不但在软面料上绣花,而且用驼绒线、牛筋等在羊毛毡、皮靴等硬面料上刺绣。绣出的草原风情作品,展示的是土尔扈特游牧民族的穿衣装扮、日常用品的手工技艺。
赛米尔常常拿着毛毡一绣就是几个小时。史玉江 摄蒙绣与传统民族服饰的坚守者
赛米尔的手艺传自家族。“刚开始是跟奶奶学,奶奶去世后,姑姑教我,上学前,奶奶和姑姑就教我怎么刺绣,怎么做服饰。”
“不管是对服饰的工艺还是毛毡上的绣图,我都有很大的兴趣。”赛米尔说,上学期间,她在学校组织的刺绣比赛中获得过很多奖项。
打小就心灵手巧的赛米尔,在成长中边学边绣,常常拿着毛毡一绣就是几个小时。成年后,不仅会做毡品工艺,还会设计、缝制蒙古族妇女服饰、首饰、编制工艺等传统手工艺品。
东归的土尔扈特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绣出了本民族的民俗民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绣技艺。史玉江 摄“我们这里很多蒙古包、马鞍、毡子、衣服、枕套上有我的作品。”赛米尔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生活物资匮乏,乐观的赛米尔用手艺换生计,“我给他们做传统服饰,他们会给我一些生活用品,所以生活并没受到很大影响。”
也就是在那时候,不断有人找她学手艺。她不分年龄、性别、民族均免费教,“只要有心学艺,我觉得是好事。”
带出近80名徒弟
赛米尔年过半百开始创业,在和静县商贸城开了间缝纫部,以蒙古族传统服饰为主,生意起步时,一场大病让她不得不放弃。
在医院顽强挺过病痛后,居家待病情稍好后,当时已70多岁的赛米尔继续做起她钟爱的手艺活。
赛米尔希望通过她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蒙古族的文化。李会会 摄热心肠的赛米尔不仅仅手艺精湛,带徒弟也非常耐心。她的近80名徒弟,有的已成为佼佼者,有的继续传承艺术。其中,从小由赛米尔带在身边的侄女才才受影响最深。
53岁的才才主要靠做传统服饰增加经济收入,县里有不少人找她做服饰。“姑妈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手艺,还有做人的道理。”才才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赛米尔最出色的徒弟之一娜仁才次克,2015年创办蓝印服饰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现代蒙古族服装和土尔扈特传统服饰,目前公司有十余名员工,基本都是赛米尔手把手教过的徒弟。那仁才次克在2020年被评为和静县“民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新疆和静县蒙古族服饰(资料图)。史玉江 摄赛米尔老人有三子三女,如今都有各自的生活,老人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里,做服饰,带徒弟,并给徒弟们牵线搭桥,开启徒弟之间的互助模式。
赛米尔说:“我带的很多徒弟,他们有的自己开店,有的在家接活,有时候他们接的活多,需要大家一起干,我就会介绍他们相互帮助,只要这门手艺能挣钱,愿意学习的人就会更多。”
“我们和静的蒙古族群众对传统服饰都有很深的感情。当小孩子能走路,就会为他们做上一套。孩子们上学参加集体活动时,成人逢年过节时,都会穿传统的蒙装。”赛米尔老人告诉记者。
经常陪在老人身边的小儿媳阿里腾,也是赛米尔的徒弟。最初,阿里腾看着婆婆辛苦,想给婆婆帮忙,不知不觉间,她自己也爱上了这门手艺,2012年,她跟着婆婆学习,在婆婆的倾囊相授下,阿里腾很快学会了婆婆的手艺。
蒙古族服饰(资料图)。史玉江 摄说到自己的婆婆,阿里腾的眼里满是温柔:“我婆婆脾气很好,也爱帮助人,跟她在一起觉得很舒服,还能学到很多东西。”
如今,阿里腾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做毡垫和蒙古族服饰。“做一个毡垫大概需要3天,卖800元左右,做一套普通的民族服饰卖450元左右,现在一天可以做一套。”
赛米尔希望制作蒙古族传统服饰和绣毡的技艺在阿里腾手中传递下去。“只要还能拿起针线,我就会继续做下去,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生活一向简朴的赛米尔告诉记者,通过她的努力,希望更多人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