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交叉融合“催化剂”

发布时间:2024-10-30 17:01:01 来源: sp20241030

原标题:牢牢把握交叉融合“催化剂”

中国医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显著成就,涵盖领域也十分广泛。这些成果不仅体现在高质量学术论文中,更体现在改写疾病治疗国际指南等方面。成果背后,得益于我国在医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资金保障、技术开发等布局和稳定支持。

基础研究资源和基础研究制度的长期稳定支持是基础研究和后续转化应用的根本保障。这就要求,坚持人是高质量基础科学活动选题、设计、组织、实施发起者,分层培养对领域具有超高洞察力和判断力的“战略家”,以及对研究开展和技术运用具有高灵活性的“领军型人才”,建立“多层次选拔、长期强支持、多维分类评价”的全流程人才培养体系,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具体可分为:进一步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本科生项目、研究生项目、青年项目、杰优青项目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早选拔、后分流、再遴选的优中选优、优中选特、优中选尖的选拔体系建设;完善海外“青年人才、尖端人才、战略科学家”引进体系以及“有计划、有重点、多策略”的国际合作项目,储备战略人才;探索“长周期、多元化”基础和临床人才项目评价机制,尊重基础科学人才成长“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的规律。建立健全临床人才评价体系建设,既注重“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重视重大疾病诊疗突破,用好人才项目的评价指挥棒。

近年来,各领域科技创新高度活跃,现代组学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子与功能成像等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基础研究范式也随着新型革命性技术的出现而不断迭代,研究层次从宏观到微观,并在微观细分的基础上再进行多维度整合,基础研究周期显著缩短。所以我们需要牢牢把握交叉融合“催化剂”,使其渗透到基础理论突破。建议设立交叉协作基金,围绕药物靶点和新技术引领新药突破,大力发展高效绿色的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的新试剂新反应,以及人工智能、类器官芯片等新技术新方法。

特别要提到的是,我国已有、独有的国际领先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成果应加强梳理,对这些成果的潜在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加快转化应用进程,以防造成创新链同产业链之间的断裂。

(作者:乔杰,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

(记者崔兴毅采访整理)

(责编:李依环、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