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残运会开幕式节目《心相约》为何打动人心

发布时间:2024-11-24 14:32:17 来源: sp20241124

  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可以用耳朵去听

  耳朵听不到的地方,可以用手去探索

  双手够不到的地方,可以用心去感受

  ……

  10月22日晚,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开幕式节目《心相约》表演时,原本热烈的现场安静了下来,灯光打在场内一侧。

《心相约》节目现场。潮新闻记者 徐婷 摄

  伴随着场上的阵阵桂香,来自浙江省盲人学校的8岁盲童刘景怡声音清澈,朗诵着关于金桂花冠的诗歌;“手语姐姐”毛董莱一双纤纤素手,不停打着手语。

  静谧的夜色之下,如清泉叮咚的童稚之声,如鸟儿展翅的手语动作,讲述着桂花开时贵客盈门的喜悦,观众也随之徜徉在一个个溢满桂香的梦里。场上的朵朵桂花腾空而起,在空中汇聚成一个金桂花冠。

  声音与手语一唱一和,仿佛排练许久。其实这首看似简单的小诗,历经多次调整,甚至和一个星期前的版本大相径庭,直至几天前才确定了最终版本。

《心相约》节目中,伴随着诗歌,桂花渐渐凝成花冠。潮新闻记者 杨朝波 摄

  一个听不清一个看不见,却配合得天衣无缝

  追光灯下,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在台上相伴相依。毛董莱的手势正好打完,刘景怡的朗诵也恰好结束。这不禁让人惊叹:怎么配合得这么默契?

  毛董莱是一名听障人士,只能借助助听器听到声音。健听人带耳机一小时都会不适,这阵子工作沟通量大大提升,除了洗澡和睡觉之外,她都要带着助听器,“很难受,很闷,有时候还会发炎。”

  开幕式现场环境相对嘈杂,即使戴着助听器,毛董莱听音也有些吃力,怎么才能准确配合、不出差错?

  她向潮新闻记者透露,为了与其他表演者配合得当,她将这首小诗细致地分段,每一段对应一节手语表达。

  看不见周围情况的刘景怡,也有自己的方法——听音乐节奏。反复听,不停听,现在她可清楚这段旋律的节奏了,哪里舒缓,哪里轻快,她都耳熟能详。

  毛董莱和刘景怡遇到的一个大难题,就是文本反复修改。有时候好不容易背熟,第二天排练发现改了一大半,又要重来。到后来,毛董莱打趣:“我都习惯每天都要调整了,好在有经验,能够快速适应千变万化的节奏。”

  作为一名手语主播,也曾参加过大型赛事的手语主持,背诗对毛董莱而言,相对得心应手。

刘景怡与老师吴雨锾。受访者供图

  刘景怡则有些吃力。她的陪同老师、浙江省盲人学校教师吴雨锾告诉潮新闻记者,让8岁孩子在极短时间内背诵并理解诗歌,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对视障孩子来说,就更加困难。

  为了让景怡尽快跟上进度,吴老师使用了一些小道具和景怡熟悉的东西,来帮助她联想记忆。

  “比如,诗里说到金桂花冠,我就带她去摸了摸桂花树,闻了闻桂花,戴了戴花环,还了解了金桂银桂的区别……”这让小景怡特别开心,背起诗来兴致勃勃。

  相比夸赞,更想听“要改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彩的节目背后,她们也很“拼”。

  诗词等内容熟练之后,毛董莱还需要翻译成手语。为了更好的呈现效果,她会进行手语的舞台化、艺术化再创作。

  其余人不太懂手语,每次排练,毛董莱也会犯怵,这样编排到底行不行?一问导演,得到的回复都是“没啥问题”“挺好的”,这反而让她的心悬了起来。

  直到有人说:你这个动作头抬得太高,镜头前看起来可能像翻白眼,建议下巴低一点……

  诸如此类的话,才是她想听到的评价。“我不想听OK之类的话,有人可以指正我,我能改进,心里才踏实。”

毛董莱生活照。受访者供图

  对视障学生来说,盲态是他们常有的行为表现。

  吴雨锾介绍,为了能够纠正仪态,景怡借助了驼背矫正器、微笑矫正器等仪器,每天长时间练习靠墙站立,逐步改善自己的盲态,最终以一个积极饱满的状态出现在了开幕式上。

  台上表演时,景怡落落大方,其实私下也会紧张。

  排练场地常常更换,陌生的环境会让景怡感到焦虑和恐惧,还会遇到就餐困难、行走障碍、睡眠不足等问题。“我也是早早地体验了‘带娃’。”吴雨锾笑着说。

  台下,吴老师时时刻刻的陪伴,给予了她极大的安全感。牵牵小手,再抱一抱,信任感满满的,有时候在车上,小景怡都能在老师怀里睡着。

刘景怡在吴雨锾怀里睡得香甜。受访者供图

  台上表演时,与景怡一直站在一起的毛董莱,也成了她依赖的“毛姐姐”。休息时,她会大声唱歌给毛姐姐听。

  每天和手语姐姐在一起,景怡也对手语产生了好奇,有一天她说:“毛姐姐,我也想学手语。”

  这可把毛董莱乐坏了,她握着小姑娘的手,拆分动作,一步一步教。没几天,景怡就学会了“我爱你”“我爱中国”等手语,喜得毛董莱连连夸赞:“还不错咧!以后也可以成为视障手语老师呢!”

  参与好几个节目,她做梦都在打手语

  如果你认为“手语姐姐”只用负责诗歌“朗诵”,那可就错了。在手语“唱”国歌等多个环节的手语表演背后,也都有毛董莱的影子。

  导演组选拔出来的表演者,和杭州市手语姐姐无障碍交流服务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组成了12人手语表演小分队。

12人小分队在杭州师范大学排练时合影留恋。受访者供图

  各环节所表演的手语内容,并非直接就有。这支小分队要先创编动作,再教会其他手语表演者。小分队里,只有毛董莱一位听障人士,其中7位没有手语基础。

  手语翻译的重任交在了毛董莱肩上。她和手语姐姐团队吕育蔚老师共同指导完成了手语相关的部分。

  手语翻译存在与汉语口语语序颠倒的表达,导演便来协商。

  “从专业角度来说,不能只为了好看,而是要准确,尽量达到‘信、达、雅’,先考虑准确度再兼顾美感。”毛董莱说,“导演尊重我们的手语文化和语法语序规则,尊重我们的创编。”

  教手语,是毛董莱这一个多月做得最多的事情。她教了上百名演员的手语表演内容,其中最小的“学生”才6岁。

部分表演者排练合影。受访者供图

  一遍遍教,一天天练,还要兼顾自己的表演……最近,毛董莱偶尔睡觉做梦都在打手语,“我就是会给自己压力,对自己要求很高。”

  毛董莱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需要润喉糖、咽喉消炎药之类的物品。

  因为自小听障、20多岁才开始练习说话,声带容易难受,所以平时她讲话不多。最近除了自己表演、手语编排,她还负责手语小分队的管理工作。远超往常的沟通量,让润喉糖等成为她的包中必备。

  为适应正式演出时的天色等自然环境,开幕式彩排通常在晚上开始,排练到凌晨两三点也是常有的事。不能带手机、需要长时间等待、室外夜晚较冷、节目随时变动,偶尔也有小姑娘忍不住会哭。

  为了安抚大家的疲惫情绪,休息时间,毛董莱常常从“大莲花”这头跑到那头,和小姑娘们聊聊天,给她们讲笑话。

  她还建议成员用手语聊天,别人看不懂,就可以公然说着小秘密。久而久之,成员们互相打着不甚熟练的手势,笑盈盈地交流,也成了排练间隙的一道靓丽风景。

  10月22日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表演者用手语“唱”国歌。潮新闻记者 杨朝波 摄

  我们的家住在天堂,我们的美好未来也在杭州

  作为杭州手语姐姐无障碍交流服务中心的创始人,毛董莱最为感动的,是手语和桂花这一杭州代表性元素一样,贯穿了整个开幕式演出。

  “我们的家住在天堂,碧绿的湖水荡漾着美丽的梦想……”开幕式暖场活动上,响起杭州市市歌《梦想天堂》。几天前在彩排现场第一次听到时,她激动到手都发抖。

  “一座城市的包容度,我们残障人士最有发言权。”在杭生活的20多年里,毛董莱见证了这里无障碍环境的变化,自己的生活满意度也越来越高。她说:“我对杭州的情感、美好的回忆、感恩的心情,都在手语里了。”

吴雨锾与刘景怡在排练间隙。受访者供图

  毛董莱对小景怡成为视障手语老师的期待,也让吴雨锾老师心生向往。

  作为浙江省盲人学校的教师,每当看到视障孩子们在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后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吴雨锾都感到欢欣鼓舞。

  在她看来,杭州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亦是有目共睹,盲道更通畅、APP支持读屏、红绿灯设置提示音等都让视障朋友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仅是让盲道直一点、字体大一点、坡度缓一点、语音播报多一点,更是要把关爱、帮助特殊群体的意识更好地融入社会,有爱无碍,生活才会更加温暖。”吴雨锾说。

  此次开幕式表演,在照顾景怡的同时,她还要参与另外的表演环节、兼顾学校工作。“辛苦是肯定的,但是我更多的是欣慰。是景怡能够无条件信任我的欣慰,是见证景怡一步步成长的欣慰,是看到她站在舞台上闪耀光芒时的欣慰。”

  《心相约》节目中,小诗的结尾,也可以用来送给这些表演者们——

  你看到了么?那个属于你的,最美的金桂花冠。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