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纳河畔讲述中国土楼故事

发布时间:2024-12-25 16:04:34 来源: sp20241225

  南靖县璞山村的翠美楼(左)和进士楼(右)。

  《福建土楼活化利用》主题专场展展厅。

  平和县五寨乡的寨河旧楼。   以上图片均为徐甜甜提供

  南靖县田螺坑土楼群(绘画)。   吴昌耀绘(影像中国)

  近日,《福建土楼活化利用》主题专场展正在巴黎建筑与遗产城(法国国家建筑博物馆)举办,向公众展示过去3年来中国福建省漳州市活化利用土楼的实践经验。

  土楼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建筑及结构之一。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塔下村,我第一次站在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土楼面前,深感震撼——这是原本为了生存而建的建筑,数百人在这里集体居住,共同抵御外敌。建筑制式精简平均,每户均为竖向、相同的空间单元,一层是厨房,二层是仓库,三层以上为卧房。正因土楼设计极简且极致功能化,因而极美。

  岁月更迭,土楼代表的共同生活、共同劳作、共同御敌的生活形态已逐渐变化,其文化价值并未减退:尤其是传统榫卯木结构和夯土墙等建筑技艺,在注重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格外富有启示。同时,焕新传统乡土建筑,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也是当前不同国家共同面临的课题之一。

  土楼活化利用展览受到广泛关注

  2008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中国,土楼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化瑰宝,但海外对土楼的认识仍不充分,即便建筑师群体对这种建筑都很陌生。2023年,我获得全球可持续建筑奖,法方提出本次展览构想。于是,在福建土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5周年之际,我们举办了这样一次展览。

  《福建土楼活化利用》展以舞台布景形式,通过7件大型土楼建筑模型和丰富的图形影像呈现独特的地方建筑传统和历史风貌,以及活化利用后的新形象和功能转型,展现了土楼在中国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如何承载集体记忆,凸显了当地独特的文化标识。展厅窗外不远,同属世界文化遗产的埃菲尔铁塔与土楼模型遥遥对望,美美与共。

  展览吸引众多来宾,既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人员,也有中国文化爱好者,还有从法国各地专程赶来的建筑师和艺术家等,开展至今,参观人数已上万。许多建筑专业人士都希望前往中国参观福建土楼,在他们看来,土楼的活化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创新,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建筑保护与更新利用带来积极影响和样板效应。法国媒体发表评论称:“通过土楼项目,我们看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可与当地历史叙事相互关联”“土楼的活化利用拓展了建筑边界,让建筑服务于当地发展”。

  法国国家建筑博物馆策展人弗兰索瓦瑟·兰德评价道:“福建土楼的活化利用充分考虑到土楼所处的村庄环境,尊重并延续了原有的建筑技术和空间布局,巧妙保留了历史痕迹和生活记忆,并通过微干预和公共功能更新让当地居民再次充分使用这些传统建筑,为其注入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力。”

  活化利用激发土楼生命力

  福建土楼散落于闽西南绿水青山的怀抱中,融合了山区和亚热带的景观,是可供数百人集体居住的防御型建筑。土楼通常由内向圆形或方形平面布局构成,每座均有数层楼高,多建于15至20世纪,是宝贵的历史财富。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除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46座土楼外,福建还有数千座土楼,大多闲置荒废甚至坍塌,只有少数仍有人居住。

  土楼建筑采用夯土墙和传统榫卯木结构等自然方式建造,极具生态环保性。重新利用现存土楼可以减少新建筑数量,降低碳排放量,同时保护地方文化特色,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经过与漳州市政府和当地居民合作并与土楼保护专家黄汉民共同调研,我们最终选取7座不同类型、残败破损的土楼,开启活化利用的探索实践。这7座土楼分别是位于漳州市华安县沙建镇的昇平楼、新圩镇的启丰楼,南靖县璞山村的翠美楼、进士楼、诗德楼,以及平和县坂仔镇土楼群的宾阳楼和五寨乡的寨河旧楼。

  我们采取微介入方式,即仅对土楼现存建筑进行局部修缮,而非完全复建。与此同时,为业已坍塌的部分提供丰富的空间变化,例如保留过去几十年间在废墟中生长的树木,使之融入新的景观。对于有人居住的土楼,例如进士楼和翠美楼,我们通过必要修缮提升居住条件,将内部闲置空间变为活动和休闲场所,开放家庭厨房接待游客。这样既能令游客深度体验传统土楼生活,又能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对于空置多年但周边仍有密集村庄的土楼,我们将其修缮、改造为新的社区中心,增加综合服务功能。例如,处于危房状态的宾阳楼被改建为社区中心,以保留过去几十代人共同生活的集体记忆。楼体被植物生长损毁的部分并未重建,而是改为庭院式花园,为树木预留生长空间。又如,启丰楼已空置30余年,改建后一、二层进行以畲族为主的少数民族非遗展示,顶层改为民宿,入口处的倒塌墙壁加固后开放为观景平台。

  与此同时,我们注重从每座土楼的建筑特性和历史文脉出发,因物赋形,将其活化为独一无二的现代文化设施。比如,寨河旧楼的夯土墙壁带有许多克拉克瓷碎片,邻近有历史窑址五寨窑,适宜将其活化利用为游客接待中心和克拉克瓷研学馆。再如,具有400余年历史的昇平楼是该地区唯一一座由花岗岩建造墙体的闽南土楼,我们保留这一特色,按原有建筑形态部分加建,利用新技术对传统土楼的内部木装配结构进行升级,以供人们举办展览或进行露天表演,不仅建构了新的空间,还增添了新的功能。未来,昇平楼将成为闽南戏曲文化中心。

  中法建筑文化的交汇与回响

  对土楼的活化利用在法国引发强烈共鸣。当地人对夯土墙工艺并不陌生,这是法国传统民居常见的建筑传统和文化遗产,盛行于18世纪后叶至19世纪初,建筑同样可达数层楼高。在格勒诺布尔和里昂之间的地区,常见大量高品质传统夯土建筑,但与福建土楼处境相似,随着现代生活需求不断变更,法国传统地方民居和建筑文化遗产也处于闲置荒废境地,传统技艺有待传承。

  展览举办地法国国家建筑博物馆与福建土楼同样具有内在契合性。首先,二者都关乎“再次利用”。建造于18世纪的法国国家建筑博物馆曾关闭多年,后作为剧场、讲堂和博物馆被反复利用,一次次重新开放,服务大众。福建土楼也一度凋敝,申遗成功后再次步入公众视野,融入日常生活。其次,二者既关乎建筑又超越建筑本身,逐渐成为当代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如今,法国国家建筑博物馆不仅展示著名历史建筑和壁画,还举办现代建筑展,与公众讨论城市发展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等话题。福建土楼则借助功能的有机更新和空间的活化利用,从民居逐步转变为公共文化平台和社区精神家园。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此次《福建土楼活化利用》展是两国文化交流中的一朵浪花。在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我们期待与法国同行在建筑、乡土、社会等领域开展更多跨学科的探索与合作,进行更多跨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未来。

  (作者为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本报记者徐馨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9日 17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