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余额破万亿元,消费金融如何实现更好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30 00:47:04 来源: sp20241230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消费金融公司加大消费信贷供给力度,资产规模和贷款余额双双突破万亿元,分别达到12087亿元和11534亿元,同比增长36.7%和38.2%,高于经济恢复速度,为恢复和扩大消费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

  支持消费力度更加强劲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记者表示,消费金融贷款余额增速高于经济恢复速度,主要是因为新加入的消费金融公司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同时也显示出其支持消费、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更加强劲。

  从《报告》来看,2023年,消费金融公司充分发挥专营化小型金融机构优势,针对3C和家电等热点消费场景、家装和旅游等消费升级场景,快速开发和优化金融产品,助力居民提高消费支付能力,切实促进消费需求恢复。

  例如,在今年“618”大促期间,中邮消费金融通过举办“6·10年中盛典”活动,推出“现金大奖+神券免息+限时提额”等活动,全力支持消费者用款需求。

  同时,消费金融公司坚持下沉市场和“长尾客户”的差异化客群定位,不断降低产品价格。2023年,有18家公司调降价格,其中6家下降超过10%,2家下降超过15%,其他公司定价保持平稳,实现既“普”又“惠”的初衷,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例如,中原消费金融柚卡坚持“去中介”业务模式,有针对性地提供更高额度、更低利率和更加便捷的服务,降低中间环节成本,提高新市民等群体消费金融的可获得性。

  行业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

  不过,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经营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贷款用途不明、风险管理不足、监管缺位等,给消费者权益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在黑猫投诉平台,不少网友反映一些消费金融公司存在不合理催收、泄露个人信息、收取高额担保费等问题。

  近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北京监管局就披露了一则某消费金融公司的处罚信息。处罚信息显示,该公司存在合作业务管控不到位、综合利率等产品信息的披露不够规范、授信体系存有缺陷、贷后管理存在漏洞等多项违规行为,被罚款120万元。

  去年11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浙江监管局发布了1张罚单。处罚信息显示,杭州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委外催收管理不到位;贷款利率风险定价机制落实不到位。

  此外,马上消费相关负责人表示,还有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代理维权、反催收联盟、有组织逃废债、征信修复、盗取账号、仿冒网站和APP等违法违规活动非法牟取利益,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治理。

  多举措推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为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今年5月发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第三方催收机构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做好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防范不当催收、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

  为了协力打击黑灰产,马上消费倡导并发起了打击金融领域黑产联盟(AIF联盟),目前已有百余家机构参与。截至目前,AIF联盟已发现黑灰产线索62375条。依托平台线索,该公司已指导、配合多家成员单位联动警方受理打击非法代理维权案件59起,对157名金融黑产违法犯罪嫌疑人采取行政、刑事强制措施。

  董希淼指出,为促进消费金融高质量发展,消费金融公司应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拓展服务半径和覆盖范围;搭建自动化与标准化的风险识别、反欺诈、贷后催收和运营体系,逐步提升经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识别并快速响应客户个性化服务需求,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逐步提升客户体验。

  在这方面,已经有企业展开行动。例如,信也科技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了金融机构在客户获取、风控、反欺诈等方面的数字化水平和效率,推动了合作金融机构的资源和业务规模显著提升,风险指标持续改善。(本报记者 杨召奎 本报实习生 刘扶尧)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