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10:51:41 来源: sp20241116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电视剧、网络剧、网络电影规划备案和内容审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提出继续加强“注水剧”治理,并针对部分剧集以拆分成上下部、拍摄多季等方式规避集数要求的问题作出更为精细化、更具操作性的规定。这是进一步规范行业秩序、引导创作质量提升的积极信号,引发业界普遍关注。
“注水剧”即被人为拉长剧情的作品,涉及内容生产、制作、播出等多个环节,大致分为几种情况。一是人物设定喧宾夺主。剧中配角戏份过多,甚至超过主角,这虽能使次要形象更加生动饱满,却背离了“配角之戏在精不在多”的创作规律,更导致主角与配角之间界限模糊,带来主线故事不够明朗、支线故事太过庞杂等问题。二是故事情节弃简就繁。有些剧集故意用拖慢动作节奏、废话当台词等方式拉长剧情,抑或“戏不够情来凑”,陷入循环往复的套路中无法自拔,稀释剧集应有的情节黏度和叙事张力,给人节奏缓慢、生拉硬扯、索然无趣的印象。三是制播方式花招频现。通过空镜头、回忆镜头等形式对同一素材进行反复剪辑利用,或增加前情提要、先导预告时长,或把剧集拆分成几季分别播出。这些“注水”手段,潜藏于作品制播过程中,实施起来更为隐秘便捷。凡此种种,使很多原本有望成为精品的剧集沦为“注水”生产线上的工业产品,虽有“其表”却败絮“其中”,极尽“鸿篇”却难成“巨制”。
为何“注水”现象会大行其道?这是多方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形成的一种默契。国产剧版权主要采取“按集计价”的交易模式,所以当制作方和播出机构约定好单集价格后,增加集数成为快速提升盈利能力的捷径。播出机构在播放剧集前,也可能对作品进行再度“注水”。因为集数越多,广告承载空间越大,获得的广告收益越高。广告主同样青睐长剧,毕竟集数多意味着品牌宣传和曝光的周期长、目标受众的黏性强,对相关话题的发酵更有利。甚至有从业者表示,“‘黑红也是红’,只要有话题热度,批评反倒会为剧集博得更多眼球”。一波操作下来,即便最终面世的作品艺术水准低,相关利益方也早已赚得盆满钵满。从商业层面考虑,从业者通过制作长剧获得利益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为了赚“快钱”牺牲艺术品质,一味地“注水”,就会带偏创作风气,阻碍影视业的高质量发展。长此以往,必然遭到市场的反噬、观众的抛弃。
当前,我国影视业已进入深度调整期,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剧集由长入短,精品化、专业化、多样化已成大势所趋。数据显示,全年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从2016年平均每部44.6集降低至2022年的33.0集。《山海情》《县委大院》《我在他乡挺好的》《开端》等剧集集数不多,篇幅不长,却皆凭借扎实的故事情节、清晰的叙事脉络、鲜活的人物形象收获广大观众的掌声和赞誉。反观一些有“大演员+大IP”加持的“注水长剧”,热度后劲却明显不足,成绩远不及预期。可见,当资本退潮、流量失灵,市场已回归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唯有自身质量过硬,才能始终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视听文艺供给愈加丰富多元的背景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和艺术品位大幅提升,对剧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纵观当前的全球剧集市场,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普遍专注于短剧,即以高额的投入和较长的制作周期深耕短小精悍的剧集。再看国内市场,科技驱动大视听格局加速构建,网络微短剧等视听文艺新样态以“微而精、短而美”为观众打开新的审美空间,显露出不容小觑的发展潜力。在经济学上,供给和需求动态平衡是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试想,当观众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牵引高质量供给、高质量供给又创造更高品位的审美需求时,不尊重观众的“注水剧”还能走多远?
在快速发展且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阵痛期考验和结构性调整不可避免。要想挤掉“注水剧”的水分,打造更多高品质作品,需要从审核立项、制作播出、宣传营销等各环节形成一套有利于发挥市场优胜劣汰功能的体制机制。从这个角度看,《关于进一步规范电视剧、网络剧、网络电影规划备案和内容审查等有关事项的通知》的发布正当其时。当然,我们也需认识到,整治“注水剧”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经过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阵痛是为了新生。唯有敬畏观众、潜心创作、遵循艺术规律,下好利于当前和立足长远的“一盘棋”,才能让剧集市场呈现一派风清气朗、健康发展的动人景象。
(作者:杨 阳,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