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黄愿字:中国儒家文化和印尼爪哇文化的“和谐”追求有何默契?

发布时间:2024-12-24 17:20:51 来源: sp20241224

   中新社 登巴萨6月26日电 题:中国儒家文化和印尼爪哇文化的“和谐”追求有何默契?

  ——专访印尼和谐文化基金会会长黄愿字

   中新社 记者 李志全

  当下国际安全局势变乱交织,如何化“文明冲突”为“文明和谐”,促进不同文明间增进交流、和睦相处?中国儒家文化和印尼爪哇文化为何都推崇和谐?当地时间6月14日至16日,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印尼文明对话会暨第一届和谐世界文明论坛在印尼巴厘岛举行。论坛期间,印尼和谐文化基金会会长黄愿字就此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印尼文明对话会暨第一届和谐世界文明论坛,在巴厘岛举办有何特殊意义?

  黄愿字:本次论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旨在促进全球各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文明的和谐发展。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作为一个高端国际性论坛,已经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平台,聚集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以及社会各界代表,共同探讨全球文明发展的重要议题。

  印尼和谐文化基金会提出设立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印尼文明对话会的申请,得到了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的积极回应与大力支持。在筹备过程中,为进一步凸显中印尼文明对话,加强和谐文化主题研讨,印尼和谐文化基金会与瓦希德基金会等机构同时发起主办第一届和谐世界文明论坛。印尼和谐文化基金会与瓦希德基金会,致力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理解,推动全球文明的和谐发展。这两个基金会都在不遗余力推广和谐文化价值观以及推动社会发展与和谐共处,希望通过举办论坛、道德教育、研讨会、文化活动等方式,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在巴厘岛举办这次论坛具有特殊的意义。巴厘岛以其美丽和富有文化魅力而闻名,是东南亚地区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岛上蕴含的三和谐理念(Tri Hita Karana),即“人与神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为论坛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在这样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举办论坛,有助于强调文明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此外,巴厘岛作为一个国际旅游胜地,有助于提高论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6月15日,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印尼文明对话会暨第一届和谐世界文明论坛在印尼巴厘岛举行,出席活动的嘉宾共同启动开幕式。李志全 摄

   中新社 记者:如何看中印尼文明对话?

  黄愿字:中印尼文明对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中国和印度尼西亚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文化都蕴含着对和谐理念与价值的肯定与追求,比如中国文化倡导的“和而不同”“天下一家”等理念。这种对话将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尊重和合作,有助于加强地区和世界范围内的文明交流和互动。

  首先,中印尼文明对话可以促进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通过对话,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习俗,从而减少误解和偏见,增进友谊和合作。

  其次,中印尼文明对话有助于推动文明间的交流和合作。中国和印度尼西亚都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通过对话,可以分享彼此的艺术、文学、哲学、宗教等方面的成就,促进文化创新和交流。

  此外,中印尼文明对话还可以为解决地区和全球性问题提供重要的平台。通过加强沟通和合作,两国可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贫困、疾病传播等共同挑战,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本次论坛吸引了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印尼的专家学者共同就中印尼文明进行对话,对和谐文化内涵进行挖掘。论坛收到论文30余篇,内容涵盖儒学与中华经典的和谐思想、中华文化的和平性、中医文化的世界意义以及印尼大道和谐文化的内涵与意义。总的来说,中印尼文明对话是促进亚洲和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举措。通过增进相互理解、尊重和合作,可以为地区和全球文明交流与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6月15日,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印尼文明对话会暨第一届和谐世界文明论坛在印尼巴厘岛举行,印尼和谐文化基金会会长黄愿字致辞。李志全 摄

   中新社 记者:中国儒家文化和印尼爪哇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有何默契?

  黄愿字: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印尼的爪哇文化都强调和谐,这反映了彼此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视,并且都倡导通过和谐来实现社会稳定、个人成长和共同繁荣。

  在儒家文化中,和谐被视为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重要原则。儒家强调的“中庸之道”“仁爱”“忠诚”等方面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而提倡的。儒家强调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通过礼仪、道德、教育等方式来实现和谐社会。

  而在爪哇文化中,和谐同样是核心价值观。爪哇文化融合了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不同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爪哇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个人内心的和谐。通过崇尚“Tat Twam Asi”(你即它)的哲学思想,爪哇文化强调个体与宇宙的统一,倡导个人与环境关系的融洽。

  前述提到的三和谐理念(Tri Hita Karana)就是爪哇文化的代表,它构建了巴厘岛独特的文化和社会治理体系,这种理念与儒家的和谐观有着相似之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相似之处。爪哇文化中的“Makarti Bhawana”,意为:心灵的和谐,强调了个人内心与外部环境的和谐,这也与儒家的内在修养相契合。

  因此,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爪哇文化,它们都认为和谐是实现社会、个人和环境健康发展的关键。通过弘扬和践行和谐的理念,这些文化传统都致力于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为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作出贡献。

2023年9月,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举行。图为开幕式所在地尼山讲堂外景。梁犇 摄

   中新社 记者:当下国际安全局势变乱交织,如何化“文明冲突”为“文明和谐”,促进不同文明间增进交流、和睦相处?

  黄愿字:在处理矛盾和面对竞争时,人类为何总是选择冲突?这是因为人们往往只看到了现实中的丛林法则和弱肉强食的一面。人类作为万物之灵,不应以动物界的丛林法则和弱肉强食为准则。中国《道德经》中有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意在强调人类在天地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责任。如何促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共生、休戚与共、天下一家,才是生命的最高价值,也是当代智者、仁者的时代使命。

  69年前,在著名的万隆会议上,中方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终成为万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是中国的外交原则,也是被普遍认同的国际交往原则。印尼多岛屿、多文明、多宗教并存的实际,决定了和谐文明对话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今年6月7日,联合国大会第78届会议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了由中国提出的决议草案,宣布6月10日为文明对话国际日。此次论坛旨在推动以“文明和谐”为目标,促进文明对话和交流。面对当今社会中不同民族、宗教之间长期存在的冲突和战争,不同利益争夺加剧的矛盾和冲突现状,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超越“文明冲突”,迈向“文明和谐”,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关乎全人类的生存之道。

2014年5月,第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闭幕,多国学者共同提出了《在文明对话中培养人类福祉之责任意识共同协定》的倡议,与会学者纷纷在该倡议书上签字。梁犇 摄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是为响应联合国开展世界不同文明对话倡议而创办的,其宗旨是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面对对抗和分裂,人类迫切需要以文明对话促进和谐共生。我们希望通过第一届和谐世界文明论坛,通过跨越民族、宗教、思想、文化的界限,真诚地对话、沟通、探讨,助力共同构建“全人类和谐共生的文明”。(完)

  受访者简介:

印尼和谐文化基金会会长黄愿字。受访者供图

  黄愿字,印尼和谐文化基金会会长。专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和谐文化研究,带领基金会开展了一系列华文教育、道德教育、中印尼文化艺术交流及中医药文化推广等公益性社会服务工作,先后多次参加在中国曲阜举办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