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1:43:04 来源: sp20241223
明代青花地红彩折枝花卉纹葵瓣式花盆。 汤 辉供图
明代青花缠枝花卉纹扁壶。 汤 辉供图
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古作坊。 郑筱卿摄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史港泽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景德镇见证了陶瓷手工业发展过程中产品与技术的进步,保留了不同历史时期瓷业生产的相关遗迹,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近年来,景德镇经历了从“陶瓷工业重镇”到“文化创意之都”的转型,探索了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之路。
创新的故事在这座城市绵绵不绝。据统计,景德镇现有“景漂”超6万人,其中有5000余名“洋景漂”。越来越多外来人才的加入,给景德镇文化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气象。
漫步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深刻体会里弄浓浓的烟火气息;寻迹陶溪川文创街区,深切感受互联网经济迸发的勃勃生机;华灯初上后打卡“夜珠山”,欣赏九集小镇和三宝夜市的流光溢彩;走进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细细品味工匠的专注与严谨……博物馆、里弄、窑口、码头、集市等,共同塑造了江西省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面貌。千年瓷都“因瓷而生、因瓷而兴”,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卷峰峦在景德。”景德镇瓷业生产历史悠久,肇始于唐代,崛起于宋元,兴盛于明清,繁荣至当代。近年来,景德镇经历了从“陶瓷工业重镇”到“文化创意之都”的转型,探索了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之路,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从历史中挖掘价值
从传统制瓷技艺保存的完整性到历代陶瓷产品的创新性,从陶瓷手工业城市的生命力到所制陶瓷在世界陶瓷史上的影响力,这些维度的观察都表明,景德镇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
景德镇见证了陶瓷手工业发展过程中产品与技术的进步,保留了不同历史时期瓷业生产的相关遗迹,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以景德镇御窑遗址为代表的景德镇瓷业遗存,实证了我国传统悠久、规模宏大、长期领先的陶瓷产业和辉煌灿烂的陶瓷文化。近年来,景德镇对自身的辉煌历史、文化根基以及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系统性的发掘与整理。以南窑、兰田窑为代表的唐代窑址,以湖田窑、凤凰山窑为代表的宋代窑址,以落马桥为代表的元代窑址,以明清御窑厂为代表的明清窑址,等等,考古工作者对它们进行了发掘与研究,使人们对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史有了更为清晰系统的认知。目前,相关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不断为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注入更为厚重的内涵。
景德镇瓷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山水、古城风貌、街区格局以及重要码头遗存等环境的滋养。人们常说,景德镇瓷业依托于“一江三河”“一镇三区”。一江指的是昌江,三河分别指的是东河、建溪、南河,一镇指的是景德镇镇区,三区分别指的是高岭、瑶里、蛟潭。与这些相关的会馆、商铺、祠庙、街市、作坊等建筑遗存,在景德镇几乎随处可见,相继纳入文物保护体系中。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坚持保护第一、修旧如旧,实现了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周边的老里弄、老瓷厂都进行了高质量修缮改造,保持并展现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保护好千年窑址、传承好千年技艺、守护好千年匠心,就是守护景德镇这座城市的文脉根魂。
在传承中孕育新机
从泥土中脱胎,在窑火中淬炼,浓缩着制瓷技艺古与今的景德镇,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景德镇承制了大量国礼用瓷,获得不少国际国内大奖,声名显赫。新中国成立后,以景德镇“十大瓷厂”及青花、玲珑、粉彩等为代表的陶瓷生产模式与传统名瓷,拥有20个大类、200多个系列、2000多种器型,畅销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陶瓷日益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文化符号与载体。
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的制瓷工业,克服了短期的困境,破茧重生,成为景德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石。随着先进陶瓷成为一些高技术领域发展的关键材料,近年来,景德镇明确把先进陶瓷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共同构筑景德镇陶瓷产业新格局。
因瓷而变,才能因瓷而兴。创新的故事在这座城市绵绵不绝。以文化创意为重点的陶瓷产品是景德镇文旅产业的亮点。陶瓷文化创意产品注重彰显陶瓷的特性,在陶瓷产品的材料、造型、装饰方面都有着较为丰富的表达。近年来,陶瓷文创产品的品类日益丰富,出现了手工陶瓷茶器、穿戴装饰陶瓷、卡通吉祥物陶瓷等。随着电商的蓬勃发展,兼具精细化与个性化的窑口品牌及手工茶器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与认可,日益成为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和文旅产业的新增长点。以景德镇四大名瓷为代表的传统制瓷技艺也得到进一步传承发扬。除此以外,在景德镇还能常常见到竹编、皮雕、竹雕、茶席等多种非遗制品的生产与经营,逐渐形成了以陶瓷文创为主体、不同材质工艺产品为补充的景德镇文创消费产品体系。
2006年,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景德镇组建非遗保护协会,建设非遗项目数据库,培育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百余个,推动了手工制瓷技艺薪火相传;设立景德镇陶瓷技师学院,成立“一带一路”国际陶瓷教育联盟,推动科研教育机构与陶瓷企业、作坊协同合作,培育新一代工匠。一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长年奔波在景德镇,倾力支持各项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代表的院校师生积极投入陶瓷文创产业中,为景德镇文化旅游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不断“激活”古老的陶瓷文化
景德镇老城区商业氛围浓厚,拥有大量专门从事艺术瓷生产的中小企业或传统制瓷作坊。通过有效解决老城区“人往哪里去”“老厂怎么办”等问题,这些地方焕发了活力。根据老城区现存历史建筑特色,当地政府积极筹措资金,盘活古建筑、老厂房等优质资源,整体打造具有鲜明文化风格的地标性建筑。改造后的文化空间引入文化产业的多元业态,进一步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依托互联网积极宣传推介景德镇特色陶瓷文化,打造多平台文创直播基地。
经过多年努力,“一城瓷器半城窑”的景象逐渐显现。继1982年国务院批准景德镇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后,2014年,景德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2023年,景德镇珠山区获评“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陶溪川文创街区获评“2022年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景德镇三宝国际瓷谷景区获评“江西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单位”。仅2023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景德镇全市共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窑火夜夜明,瓷器日日出。”景德镇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得益于持续性地聚集大批人才。如今,景德镇已成为众多青年人理想的定居地和创业目的地。据统计,景德镇现有“景漂”超6万人,其中有5000余名“洋景漂”。越来越多外来人才的加入,给景德镇文化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气象。
建好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是景德镇发展的重要目标。从历史中挖掘价值、在传承中孕育新机,不断“激活”古老的陶瓷文化,不断丰富文化遗产的时代内涵,需久久为功、绵绵用力。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
版式设计: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3日 07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