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进行时丨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习近平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1-10 15:27:32 来源: sp20250110

  【学习进行时】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新华社《学习进行时》推出文章,讲述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在各个工作时期推动了多个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留下许多故事。

这是2024年1月22日拍摄的甘肃敦煌莫高窟。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保护好是第一位的”

  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始建于公元366年的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中国的千年瑰宝,也是古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流、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1987年,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首批世界遗产之一。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解莫高窟历史沿革和文物保护研究情况,并走进洞窟察看历史悠久的彩塑、壁画。总书记深情地表示,此行实现了一个夙愿。

  1986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到甘肃调研交流,因时间紧、路途远而没能到敦煌。直到30多年后说起这段往事,总书记还提到了当时的那份遗憾。

  走进莫高窟第323窟,习近平总书记望向北壁上的一幅壁画。

  “这是张骞。”总书记说,随即又问,“这是什么时代画的?”

  “初唐时期。”负责讲解的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宋淑霞向总书记介绍。

  虽然是第一次走进莫高窟,但是总书记对文物的熟悉程度令工作人员惊讶和感动。

  总书记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加强石窟建筑、彩绘、壁画的保护,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还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游客目前是否超量了?超负荷情况怎样?”“近年敦煌下雨多了?”……从游客数量到自然灾害影响,习近平总书记问得特别细致。散会的时候,总书记又在门口停住脚步,特意叮嘱大家:“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是第一位的,旅游是第二位的,不能光盯着门票而追求经济效益,不能过于商业化。”

  “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总书记的勉励,一直鼓舞着这里的每一个人。

  2020年,敦煌研究院内的国内首个文物保护领域多场耦合实验室正式投运,分为夏季仓、冬季仓和风雨仓,可模拟-30℃到60℃、10%至90%相对湿度的环境。从莫高窟等地取来的土石样品将经受各种气象条件的考验,从而揭示石窟寺风化的奥秘,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

  2023年,“数字藏经洞”上线,数字孪生技术复原了洞窟实体与所藏文物。动动手指,用户便可扮演不同角色,“穿越”至晚唐、北宋、清末等时期,与洪辩高僧等历史人物进行互动,感受洞窟营造、放置经书等不同场景,沉浸式体验敦煌文化。

  “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下,“数字敦煌”一步一个脚印,正变成现实。

2024年7月4日,游客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莫角山宫殿遗址参观。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挽救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很难想象,这一中华文明的重要根脉,曾一度岌岌可危。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良渚遗址调研。此时的良渚,处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当地一带的安山岩硬度、韧性都极佳,难有替代者,因此,这里也就成了绝好的天然矿场。大量开山炸石,严重破坏了良渚遗址的生态环境。

  在良渚文化博物馆会议室里,习近平斩钉截铁地说:“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当得知影响遗址安全的湖州德清县6家石矿场关停有困难时,习近平当机立断,“明天,就去湖州。”很快,这几家石矿场彻底关停。

  在习近平的关心指导下,良渚遗址保护工作渐入佳境。

  2008年9月,良渚博物院向社会开放。1个多月后,习近平再次视察良渚遗址保护工作。在良渚博物院,他嘱咐时任院长:“要把良渚博物院建设成为良渚文化展示普及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2019年,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良渚古城遗址所代表的中华5000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如今,良渚古城、瑶山、老虎岭三大遗址公园相继建成开放,与良渚博物院构成完整展示体系。依托新科技、新创意,文物以更加生动可感的形象走向万千大众,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打卡”。自申遗成功以来,已有900余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2023年,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向论坛致贺信。总书记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

晨曦中的杭州西湖景区,雷峰塔沐浴在晨光中。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关注西湖边椅子、厕所等细节

  杭州西湖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曾经,由于保护不力,加上人为摧残,西湖水域面积大幅缩小,西湖全景难觅。

  2002年,习近平到浙江工作,在杭州考察的第一站就选在了西湖。在杨公堤新西湖景区建设工地现场,习近平仔细看着规划图纸,对大家说,历史文化名城是杭州的“灵魂”,西湖是杭州的“生命线”。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是德政善举、得民心之举。这一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启动。

  习近平对西湖保护的关注细致到每个细节。

  在西湖的改造中,不少杭州市民发现,湖边的长椅变少了。原来,西湖景区免费开放后,增设了不少椅子供市民、游客休息,但椅子多了,间距也就近了。

  “习书记考虑到西湖边恋人很多,如果椅子之间距离太近,恋人们会感到不自在。”西湖景区工作人员回忆当时的场景,对习近平的细致入微深为叹服。

  除了对长椅的关注,习近平还就西湖景区里的厕所和游船提过建议。

  “厕所晚上开放吗?”习近平提出疑问。西湖边的公园免费开放,但是晚上公共厕所关闭,给市民、游客带来很多不便。后来,西湖边公共厕所全部24小时免费开放。

  习近平还注意到,西湖水域拓展后,游船在经过新西湖上的桥洞时,经常会磕碰到,既不安全,也会造成桥洞和船体损坏,建议加以改进。西湖景区经过调研,在船头增设橡胶轮胎进行防护。

  在习近平的关心和指导下,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共修复、重建180多处人文景点,逐渐恢复明代西湖的西部水域。同时,挖掘和还原许多西湖周边的历史文化景观,将西湖的园、亭、寺、塔与吴越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相结合,丰富了西湖风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

  2011年,西湖申遗成功。多年来,西湖在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等多方面持续发力,“一湖映双塔,湖中镶三岛,三堤凌碧波”的美景让西湖在长假期间常常位居热门景区榜单前列。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的圆形土楼怀远楼(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定名“福建土楼”

  在福建,独具特色的土楼是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建筑之一。

  1998年起,福建龙岩、漳州的几个县陆续加入到土楼申遗行列。但到底是叫“客家土楼”还是“闽南土楼”,龙岩、漳州两地各执一词,争论不已,谁都不愿作出妥协。

  “笔墨官司”打到了时任省长习近平那里。2000年4月3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研究了土楼申遗有关问题。

  时任副省长潘心城回忆:“习近平同志说,福建到处都有土楼,现在整个福建的土楼都要申报世界遗产,我们就称为福建土楼,这样八闽大地都有份。大家觉得习近平同志说得有理有据,又顾全大局,纷纷表示同意。”

  后来,福建省政府正式确定由永定、南靖、华安三县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以“福建土楼”的名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在习近平关心下,龙岩、漳州两地齐心协力,加快土楼保护、环境整治提升等工作,福建土楼申遗进入快车道。

  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土楼以其建筑传统和功能作为典型范例被列入,它体现了一种特定类型的公共生活和防御组织,并且体现了人类居住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武夷山九曲溪两岸的丹霞景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关系武夷山前途命运的大问题

  福建武夷山,集生态宝库、瑰丽风景、文化名山于一身。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十分关注武夷山申报世界遗产的进展,积极协调推动有关工作。

  朱子理学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10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南平察看重建中的考亭书院,考亭书院是朱熹晚年居住的讲学之地。习近平询问:书院原来就有这么大的规模吗?考亭书院有没有什么图纸?古籍书中有没有什么记载?

  得知南平不仅保存了相关史料,还成立朱子文化研究会,着力传承保护弘扬朱子文化,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有这些文物史料,要加强保护和传承。”

  之后,当地加大了保护力度,在重建书院上尽量保持原貌,全力把历史古迹保留下来、把朱子文化弘扬出去。

  对武夷山的生态保护,习近平同样十分关心。

  1998年11月,习近平在武夷山市调研生态保护,在车上利用空隙时间给随行的同志上了一节生态课。习近平举了一个例子说,美国夏威夷岛当地政府想利用优越自然环境发展农牧渔业繁荣经济,当地议员和专家学者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要利用这个自然优势,把生态环境文章做足才是真正出路。最终,政府采纳了这个意见,退耕退渔去牧,由此才使夏威夷岛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习近平说:“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武夷山应该把自然生态保护好,这是关系武夷山前途命运的大问题。”

  1999年12月1日,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武夷山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多年来,“双世遗”已经成为武夷山最亮丽的品牌,每年都有数百万中外游客畅游武夷山,在这里感受厚重历史文化,领略世界遗产的奇秀风光。

游人在厦门鼓浪屿沙滩上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八卦楼的新生

  鼓浪屿,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19世纪中期开始,岛上先后建起千栋风格各异的建筑,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岛上有座八卦楼,是鼓浪屿的地标建筑之一。它兴建于1907年,后来因缺乏保护,破坏严重。到上世纪80年代,楼里被三个单位切割成“盘丝洞”,地下室住着10多户人家,走上几步,楼板还跟着颤抖……

  1986年的一天,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在鼓浪屿刚作完一场报告,走出大厅,时任厦门市博物馆馆长、负责八卦楼修复工作的龚洁拉住了他。

  “习市长,请您参观一下八卦楼。”龚洁发出邀请。

  “好啊!”习近平答应得很干脆。

  习近平来到八卦楼,在院落转了一圈。

  龚洁说:“还有楼上。”

  “我知道你的意思。”习近平马上说。“缺多少?”他边走边问。

  “30万元。”龚洁答。

  “明天来拿。”习近平说。

  那时,厦门到处都要发展,到处都缺钱。习近平批下的30万元,十分珍贵。

  整修后的八卦楼,如今成为国内唯一的风琴博物馆。因完整保持了当年的历史风貌,八卦楼和另外52栋历史建筑,成为鼓浪屿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

  2017年7月8日,在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欣闻鼓浪屿申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策划:储学军

  监制:车玉明 李志晖

  统筹:万 方 王子晖 华 明 董博越

  主笔:金佳绪 潘子荻 张芮绮 刘 淼

  参与报道:敖春磊 翁 璟 马 江 夏越峤

  新华网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