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0:18:40 来源: sp20241118
近日,常州一所职业学院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暂停招生的新闻引发热议。从2018年开设,到2023年暂停招生,该专业在这所高职只存在了5年。有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有17所高职院校开设电竞专业,2018年开设这一专业的高职院校增加到47所。用“火爆”形容彼时的电竞专业一点不为过。
短短5年,电竞专业在一所职业院校的“立”与“撤”,成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问题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优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始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也明确,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并提出,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哪些问题?建强高职院校专业,还需从哪些方面发力?
1.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不够匹配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岗位需求匹配度不够,存在既过于分散又冗杂的现象。”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徐建俊指出,“一是同一区域不同学校的专业开设存在扎堆、重叠的情况,专业群组群逻辑不清晰,没有形成差异化;二是同一学校不同专业之间存在重叠和交叉,重复投资建设,造成教学资源浪费。”
这一问题也被广东省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陈桂林提及。他向记者介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专业大类的快速增加和专业数量的冲动扩张。“在师资、实训等教学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部分高职院校不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和生源情况,盲目争办一些所谓‘热门’专业,甚至不经过论证就招生,走的是一种外延式、高投入、低效益的快速扩张之路。”
专业冗杂、缺乏特色,进一步反映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布局不匹配的深层问题。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教授唐智彬指出,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专业群对接的产业链环节不完整、对接的价值链层次低。“这不仅影响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更难以适应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等要求。”
“许多职校在开设一些专业时‘一哄而上’,但由于缺乏科学论证,有些专业易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徐建俊分析说,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专业设置应当紧贴地方行业企业需求,学校专业群应与区域重点产业群、产业链对接。然而,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没有充分考虑社会和行业需求,缺失对学生实际岗位能力的培养。
此外,缺乏升级与数字化转型也是高职院校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唐智彬指出,产业数字化趋势带来了日新月异的职业岗位新技术,对相关工人的要求逐渐由“技术+劳力”型变为“技术+脑力”型,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应适时优化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复合型人才。但目前,相关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远滞后于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需求。
《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明确,推进数字化升级改造,构建未来技术技能。“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越来越健全,高职院校要积极落实职业教育专业动态更新要求,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徐建俊说。
2.专业统筹管理评估机制尚不完善
专业设置“一哄而上”,就难免出现“一哄而下”的现象。当前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诸多问题,根源何在?
“有些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往往只看到了当前的热门行业或市场需求,而没有对市场发展趋势和行业长远规划进行深入研究。”徐建俊说,“因此,学校在设置专业时会缺乏前瞻性与针对性,对所设热门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没有清晰认知,也无法有效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徐建俊补充道,有些高职院校在迎合市场需求跟风开设新专业时,忽略了自身实际情况。当新设专业学生数量一旦增多,学校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实训场所与设备、优秀师资等教学资源,难以提供与行业需求紧密相关的课程和实践岗位,导致教学质量不如人意,进而影响学校声誉与吸引力。
唐智彬认为,部分产业发展迅速,技术和需求变化较快,而职业教育体系的响应速度则相对较慢,无法在专业设置上即时体现发展变化、跟上发展需求,新技术、新工艺的相关知识也无法即时融入教育教学中。
“搭建权威、完善的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供需信息共享机制,是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唐智彬表示,由于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学校很难获知产业、企业人才需求的数量、结构以及具体特征,这也导致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不够匹配。同时,部分专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升级需要较长时间的设计、论证和实施,成本相对较高,师资配备、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难以适应产业高端化、复合化发展趋势。
此外,陈桂林还发现,高职院校开设新专业相对容易,而调整和撤并某些招生不景气的专业,则往往较为困难。“专业设置缺乏有效的科学论证,没有形成中职、高职、本科层次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有效性、进阶性、衔接性、连贯性。同时,专业设置的管理评估机制仍不完善。区域性的专业统筹管理评估体制缺失、调控力度不够,加之专业盲从情况严重,必然导致专业布局结构不合理,无法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规模、结构和质量的需要。”
3.前后端齐发力 做好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
那么,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又该从何入手?
“首先要加强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徐建俊指出,在设置专业时,高职院校应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基于学校办学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方案,确保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充分匹配。
“专业设置既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要着眼于院校长远发展,采取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结合、宽口径专业与窄口径专业并存、主干专业与辐射专业贯通、学历专业与职业培训互补等策略,确立科学的专业建设规划,确保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序性。”陈桂林说。
唐智彬表示,信息畅通是一项关键要素。“政府部门要切实完善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供给信息共享机制,打通各部门职能壁垒,让高职院校及时、准确了解产业和企业的技能人才需求,包括数量、结构、规格等,并第一时间体现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还可设立产业发展与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引导区域及学校有前瞻性地设置专业。”陈桂林补充,还应健全政府干预机制,建立专业布局结构调控预警。专业布局结构调整需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原则,根据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企业用人需要,建立国家、省、市、校四级专业设置的预警机制。
“高职院校可以适度提前布局,充分论证专业设置‘适度超前’的现实可能。”唐智彬建议,充分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新型产教融合实体机构的重要功能,进一步增强产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在提升高职院校服务能力的同时,促进产业反哺职教发展。
除了优化布局的“前端发力”,教育资源投入等“后方保障”也必不可少。徐建俊表示,高职院校应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以通过引进优秀教师、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行业经验。
(记者 晋浩天 通讯员 聂一丹)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