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友好”社区给了他们归属感 “随迁老人”在这里交到新朋友

发布时间:2024-11-14 12:22:11 来源: sp20241114

  对于从天南海北来京的“随迁老人”来说,如何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异乡的社区生活,是提升他们晚年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内容。在入选“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朝阳区茉藜园小区,“随迁老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份经验样本:通过社区搭台的文体活动、成立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在异乡实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感受着“老年友好”的幸福生活。

  便捷生活让老人安心扎根

  上午7时,住在茉藜园20号楼的高春芳用轮椅推着103岁的老母亲朱秀英准时下楼遛弯。下了电梯,经过楼梯口的无障碍坡道,走个两三分钟,就来到了小区的中心小广场。“呦,老太太理发了?真精神利索!”“是啊,前段时间二月二,社区特意找理发师上门给理的!”小广场上,正在晨练的邻居们熟络地跟高春芳母女打着招呼。

  今年63岁的高春芳老家在湖北襄阳,退休后她带着母亲一起来了北京茉藜园儿子的家,一边帮着看孙女,一边照顾老人。“说实话,老妈年纪大了,刚开始决定带她一起来时,我心里也直犯嘀咕,日常生活出行会不会很不方便,会不会想家?”刚到北京时,高春芳满是担忧。居住了一段时间后,高春芳发现,随迁生活远比想象中顺畅。“小区楼门口、底商门店,都有无障碍坡道,用轮椅推着老妈到处跑,一点没障碍。”

  不仅生活便利,更让高春芳惊喜的是,社区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她在异乡的新生活,过得比在老家还充实。

  高春芳跟记者细数着她的“每周日程表”:“周一、周三上午,合唱团常规排练;周二书法班;周四读书会;周五是志愿者‘美丽星期五’的集体志愿服务时间,每周都有不同的志愿活动,根本闲不下来。”

  多彩活动让老人找到寄托

  茉藜园社区是个有着近1万人口的大型商品房小区,非本市户籍人口占多半。社区里有许多像高春芳一样的“随迁老人”,他们通过多彩的活动结交到新朋友、消除孤单陌生感。

  起初,社区里有一些爱好相同的老人喜欢聚在一起唱唱歌、吹吹葫芦丝,但组织随意,也没有固定场所。为此,社区在配套服务场地紧缺的情况下,努力在地下室为老人们整合了900余平方米的活动室,还为老人们协调了钢琴、演出舞台等设施。

  有了专门的活动室,聚在一起的老人越来越多,发展出的爱好团体也多了起来。由最早的合唱团,再到书画队、舞蹈队,至今已有9支文体队伍。文体队伍举办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架起了“随迁老人”交往的桥梁。

  “我们合唱团目前有50个人,来自全国的26个省市,不通过社区的这些活动,我们这群来自天南海北的人都不可能认识。”今年71岁的于慧珠,是合唱团里的“老师”,对她来说,合唱团不仅让她交到了朋友,还让她的音乐专长在退休后有了用处。

  对于很多老人来说,除了“老有所乐”之外,更希望自己还能“老有所为”。茉藜园社区还有一支成立了11个年头的“藜邻益家”志愿服务队,队员平均年龄67岁。

  “在这个志愿队里,我度过了从66岁到77岁的时光。”志愿队队长李来有是来自西安的一位“随迁老人”,2013年,孙子上学之后,爱读书的他被当时的社区书记介绍去了社区图书室。“结果我到那儿一看,图书室没什么人管理,书都堆在一起,还脏兮兮的。”闲不住的李来有“看不过眼”,就想着帮社区打扫一下。

  “我一个人干不过来,就喊了当时我们一起看孙子时认识的4位老人,大家一起里里外外打扫了个遍。”看着整洁一新的图书室,李来有很有“成就感”。这几位老人,也是这支志愿者队伍的“雏形”。

  “老人们之间相互影响,有时还相互‘较劲’。”志愿者队伍里的不少队员,都是从各个文体队伍里“发展”进来的,“大家碰头时一聊,得知还有人平时参加志愿服务,为社区建设做贡献,也强烈要求加入。”渐渐的,从最初的5个人,到20多人,再到现在的50人,这支队伍已经成为了社区居民都熟悉的一道风景线。

  老年友好让老人有归属感

  “正能量满满”的随迁老人,也给社区带来了不小的变化。茉藜园社区书记王岩说,看到老人忙碌的身影,居民也更自觉了,随意扔垃圾、遛狗不清便等不文明行为少了很多。不仅如此,一个老人还影响着一个家庭,在老人们的带动下,小区原本淡漠的邻里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熟络。李来有家里“祖孙三代”都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儿子儿媳参与社区值守服务,孙子课余时间参与社区的“青少年志愿服务队”……本来互不相识的邻居,渐渐成了“熟人”。

  与此同时,社区也在和老人们进行着“双向奔赴”,将老人在“医”“食”“住”“行”中可能会遇到的“麻烦”,想在了前头。“我们尤其考虑了这些随迁老人们的需求。有些老人每年不能按时回老家体检,我们就一年组织多次‘体检进社区’,让常住的老人们都能享受到对65岁以上老人的免费体检服务。怕老人不会打‘网约车’,我们就在社区设置‘助老打车点’,手把手教老人‘一键叫车’……总之,就是想让这些随迁老人们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乡般的温暖。”王岩说。

  “日常生活没‘麻烦’,还能在一个新‘熟人社会’里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年友好’社区让我们这些随迁老人有了归属感。”李来有说。

  本报记者 徐英波

  (北京晚报)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