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博珍宝中感受荆楚文化

发布时间:2025-01-05 06:50:21 来源: sp20250105

  湖北省是文物资源大省,现有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唐崖土司城遗址3处世界文化遗产,万里茶道、荆州和襄阳城墙、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容美土司遗址4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有熊家冢、盘龙城、屈家岭、龙湾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楚纪南城、铜绿山、石家河、苏家垄、明楚王墓、学堂梁子、擂鼓墩7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批立项。另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3个、名村15个,传统村落270个。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647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馆藏文物150余万件(套),文物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湖北省扎实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建设,精心呵护荆楚文化遗址遗产,取得显著成效。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2022年,湖北省创新承办“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当前,湖北省初步形成以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为主体的荆楚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坚强文化支撑,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湖北力量。

  

  世界文化遗产

  武当山古建筑群

  位于十堰市境内,汇集了唐、宋、元、明、清五朝的建筑,分布在古均州城至武当山天柱峰140里的古神道沿线,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博物馆”。

  钟祥明显陵

  位于钟祥市境内,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明代帝陵。明显陵环境风貌独特、布局构思精巧、建筑规模宏大、地下宝藏丰富,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唐崖土司城遗址

  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境内,是湘鄂渝黔土家族聚居区域城建典型、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土司城遗址,主要遗存年代为明代中后期至清初,占地规模74公顷。

  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黄石矿冶工业遗产

  位于黄石市境内,由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和华新水泥厂旧址四部分组成,是一个以矿产开采、冶炼、制造、加工为中心的矿冶遗址群。

  万里茶道

  万里茶道是一条中国通向世界的重要国际商贸通道。作为万里茶道重要节点省份,湖北留有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以赤壁、武汉、襄阳、鹤峰、五峰等地最为集中。

  荆州和襄阳城墙

  荆州城墙重建于明初,周长11.03千米,现城墙、城楼和护城河保存完好。襄阳城墙重建于明初,周长7.6千米,遗存有城墙、城楼和护城河。两者都是中国古城墙的代表之作。

  容美土司遗址

  位于鹤峰县境内。容美土司遗址涉及面积510多万平方米,其中最大的为屏山爵府遗址,建于明代后期。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位于荆州市境内。熊家冢是迄今我国发现的规模最大、布局最完整、规划最严谨、保存遗迹最丰富的楚国特大型贵族墓地。以熊家冢墓地为依托,建成湖北省首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位于武汉市境内。盘龙城是商朝南土中心城邑、武汉城市之根。遗址为长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遗迹最丰富的商代前期城址,距今有3500年历史。以盘龙城遗址为依托,建成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位于潜江市境内,由22座宫殿夯土台基组成,揭露出的层台基址是全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延续时间最长、建筑形式最独特、保存最完好的楚国宫殿建筑遗址。

  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位于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内,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最早发现的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距今5300年至4500年,是长江中游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屈家岭文化时期实现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的空前统一和繁荣,开启了长江中游地区的早期文明。

  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湖北是全国博物馆事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截至2023年10月底,全省已登记备案博物馆239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71家、非国有博物馆68家,如期实现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发展目标。收藏在博物馆里宝贵的文化遗产,既是璀璨夺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湖北悠久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实物见证。

  构建特色体系专题博物馆

  湖北省构建荆楚博物馆特色体系,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大力发展科技、艺术、自然、民族、民俗、工业遗产等专题博物馆。近年来,江汉关博物馆、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武汉自然博物馆、三峡工程博物馆等一批重点博物馆建成开放,成为城市新地标。围绕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非遗、工业遗产、荆楚名人等主题,形成“荆楚文化博物馆片区”“红色博物馆片区”等一批区域性博物馆特色片区。

  224家博物馆免费开放

  博物馆免费开放成为湖北省文化惠民的品牌工程。目前,全省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达224家,是2012年的2倍多。十余年来,湖北省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稳步开展,累计接待观众约3亿人次,2023年预计接待观众4000万人次。

  武汉市着力打造“博物馆之城”

  武汉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约3500年建城史,遗址丰赡,文物丰富,文化积淀厚重。武汉市着力打造“博物馆之城”,近年来,武汉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博物馆之城”建设结出累累硕果,现有各类博物馆100多家,达到每十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

  争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

  经过三次定级评估,湖北省三级以上博物馆达57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9家(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博物馆、荆州博物馆、武汉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博物院、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宜昌博物馆、随州市博物馆、长江文明馆),二级博物馆14家,三级博物馆34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湖北省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12.5万平方米、展区面积达3.8万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三期新馆建成后已成为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湖北省武汉市一座光彩夺目的标志性建筑和对外开放的一扇窗口。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丰富,现有藏品近40万件(套),国家一级文物1000多件(套),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战国秦汉漆器、简牍及明代藩王文物为特色。湖北省博物馆藏品体系完整、数量丰富、技艺精湛、地域特色鲜明,是弘扬中华文明和展示荆楚文化的重要窗口。

  湖北省博物馆发挥中央地方共建的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的引领作用,积极争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示范带动作用明显。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湖北省博物馆举行。

  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精选赏析

  曾侯乙编钟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为战国早期。全套编钟共65件,上层为三组共19件钮钟,中下层为五组共45件甬钟及1件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镈钟。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程的双音,整套编钟音域可跨五个半八度,中心音区十二个半音齐备,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 

  越王勾践剑 

  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身正面靠近剑格处写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经专家考证,鸠浅就是勾践。这把剑在出土时插在漆木剑鞘里,出鞘时寒光闪闪,耀人眼目,历经两千五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毫无锈蚀,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曾侯乙尊盘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尊的口沿是多层套合的镂空附饰,远看像云朵,实际是由无数条龙蛇所组成的镂空花纹,它们相互盘旋环绕,宛如在空中游动。尊的颈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也以镂空的龙蛇装饰,尊的腹部和圈足满是蟠螭纹和浮雕的龙。盘的制作更为复杂,除口沿有和尊一样的镂空纹饰外,盘身的四个附饰也是由无数条龙蛇组成的镂空花纹。曾侯乙尊盘是商周青铜器的巅峰之作。

  云梦睡虎地秦简

  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记载大量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前后的法律文献,是首次系统发现的秦律。秦律涉及农业生产、市场交易、徭役征发、官吏职掌等各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出秦律已经达到十分细密、详备的程度。秦律对汉代以及其后的中国传统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郧县人头骨化石

  1989年和1990年,先后在湖北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发现两具头骨化石,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属于直立人类型,简称“郧县人”。这两具头骨化石分别被称为“郧县人”1号和2号头骨化石。2022年,“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在学堂梁子遗址新一轮发掘中被发现。“郧县人”的发现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为百万年的人类史提供实证。

  数据来源: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责编:杨虞波罗、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