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天气领域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初具规模

发布时间:2024-12-21 13:02:18 来源: sp20241221

   中新网 北京1月3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中国空间天气领域经过近20年的快速进展,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已初具规模。

  国际空间环境服务组织中国区域警报中心1月3日在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挂牌运行。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向媒体提供相关背景情况时透露了上述信息。

1月3日,国际空间环境服务组织中国区域警报中心在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挂牌运行。(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供图)

  中国空间天气领域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初具规模具体表现为以下诸多方面: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已于2022年10月成功发射,成为第25太阳活动周峰年观测的利器;中欧联合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微笑计划”(SMILE)研制进展顺利,将于2025年开展太阳风和磁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全景成像观测;中国载人空间站、“风云”系列等卫星搭载的空间环境探测仪器不断充实天基探测能力。

  同时,2012年,第24太阳活动周峰年建成的地基“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子午工程一期)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是迄今中国在空间天气领域唯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023年,“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基本完成建设,首次从地面实现对日地空间环境全圈层、多要素综合的立体探测。这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成和运行,将为第25太阳活动周峰年应对提供一手基础数据。

  以子午工程为核心,中国科学家还牵头提出一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国际子午圈计划,联合东经120度、西经60度子午圈沿线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台各类仪器,形成全球分布式的地基探测网络。国际子午圈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有力推动中国以及全球认识和应对空间天气灾害的能力。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指出,空间天气是指太阳爆发活动及其引起的日地空间环境的剧烈变化,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会严重威胁卫星、通信、导航、电力等基础设施和高技术系统,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案例。

  这种灾害性事件发生具有11年左右的周期性,在太阳活动高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大幅增加。第25太阳活动周开始于2019年12月,据国际空间环境服务组织中国区域警报中心预测,峰值将在2024-2025年出现。2023年已进入第25太阳活动周上升期的第4年,太阳活动爆发不断,并多次引发地磁暴,中国新疆、漠河等地也多次看到绚丽多彩的极光。

  据了解,世界航天强国长期关注空间天气的影响。其中,美国2023年12月发布《国家空间天气战略和行动计划的执行计划》,提出93条具体措施。(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