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5 08:34:51 来源: sp20241225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王晨曦、陈晨)每天早上,老挝教育体育频道都会通过“老挝一号”通信卫星的信号,向老挝的千家万户播送。这个老挝首个教育电视频道,曾在疫情期间帮助该国学生居家学习,现在继续为偏远山区提供远程教育服务。
从老挝的远程教育,到黎巴嫩的港口施工,再到海洋气象观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来,中国同“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深入开展航天合作。一颗颗卫星、一座座地面站搭起的“太空丝路”推动航天事业更好造福合作伙伴。
作为中国航天的“国家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提供卫星研发和发射服务,包括玻利维亚通信卫星、“老挝一号”通信卫星、中法海洋卫星、巴基斯坦遥感卫星一号等均发射成功,在通信、农业、文化、环保、气象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中,2016年3月正式交付的“老挝一号”通信卫星项目是中国首个整星出口并参与地面运营的项目,为老挝提供卫星通信、卫视直播、无线宽带等服务,转发电视广播超过223套,成为老挝边远地区的“村村通”“户户通”。
老挝首都万象的老挝一号通信卫星地面站全景(2016年8月1日摄)。新华社发(刘艾伦摄)
“卫星服务覆盖整个中南半岛及东盟地区,搭建了一条天基信息通道。”老挝前邮政和电信部部长谢姆·蓬马占说,“这圆了老挝人民长久以来的卫星梦,对老挝意义重大。”
中国航天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发射的多颗遥感卫星在气象预报、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等领域提供了重要支撑。其中,2018年10月29日成功发射的中法海洋卫星是两国合作研制的首颗卫星。
该卫星实现了对海洋表面风和浪的大面积、高精度同步观测。监测数据可被世界各国科学家、预报员共享使用,有助于更好探索海浪形成过程与变化规律,为海上船只航行安全、海洋防灾减灾和资源调查提供服务保障,并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中国航天不仅“交钥匙”,而且“带徒弟”,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培养本土航天人才,推动技术转让,建设当地航天器研制基础设施。
2023年6月底,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承担建设的埃及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中心完成终期验收审核。这是中国首个交付并成功应用于卫星总装集成测试的系统级航天器研制基础设施出口项目,使埃及成为非洲首个具备此能力的国家。
6月25日,中国政府援助埃及二号卫星初样星交付仪式在埃及航天城卫星总装集成测试(AIT)中心举行,图为在埃及开罗拍摄的交付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东震 摄
由中埃两国联合设计、研制的两颗卫星也已在中心顺利完成了各项测试、总装、环境试验等工作。
埃及航天局首席执行官谢里夫·西德基表示,这是埃及首个发展卫星产业本土化的中心,将使埃及在向非洲转让卫星技术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航天恒星作为“老挝一号”通信卫星的运营方,不但帮助老挝培养了卫星测控和地面应用专业人员,还建立了本土技术和管理团队,当地运营团队近九成来自老方。
此外,航天恒星承担了援玻利维亚、乌拉圭、博茨瓦纳气象机动站,以及援埃塞俄比亚遥感微小卫星项目。在生态环境部的指导下,航天恒星开展线上培训,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利用航天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培训人员来自老挝、缅甸、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
除了和“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进行“一对一”航天合作,服务范围越来越广的中国航天也利用溢出效应开展“一对多”服务。
2020年7月31日正式开通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其中的闪亮名片。目前,它已为包括“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在内的23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5亿用户提供了北斗加速定位和北斗高精度服务。
2017年6月9日,参观者在第二十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参观展出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模型。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绍,基于北斗的土地确权、精准农业、智慧港口等,已在东盟、南亚、西亚、东欧、非洲等地成功应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在沙特阿拉伯,北斗系统已应用于测量测绘地理信息的采集、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沙漠人员车辆定位等领域。
在塔吉克斯坦,萨雷兹湖大坝管理人员利用北斗系统进行大坝变形监测,精度达到毫米级,保证了大坝安全和当地人民生命安全。
在黎巴嫩,北斗高精度技术运用到贝鲁特港口码头的施工测量。
在布基纳法索,医院建设项目将北斗高精度技术运用到测绘中,6天就完成了施工测量,缩短一半以上的建造时间,为当时的疫情防控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表示,将继续强化溢出效应,推动航天产品出口高端化、系列化,用一揽子产品、服务和一体化解决方案,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责编:艾雯、刘洁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