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13:01:26 来源: sp20250110
我国新增全球独角兽500强企业数居世界首位
释放改革动能 激发创新活力
6月28日,2024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发布。今年,我国新增全球独角兽500强企业共有32家,数量位居全球首位。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系列举措推动更多创新要素向企业汇聚,企业的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释放,科技型企业数量和集群不断发展壮大。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一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5家,总数超2.4万家,是2014年的5.2倍。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来自企业的发明专利所占比重超七成。改革动能不断释放,推动企业科创力量不断壮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1
从“小不点”到“小巨人”
优化环境助力中小企业创新成长
在我国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中,有一种被称为“小巨人”的企业。它们“体量”虽小,但长期专注于自己所在的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在自己的产品领域逐渐形成优势,能够为许多大企业提供关键零部件和配套产品,可谓是“小零件蕴含高技术,小企业干成大事业”。
在浙江省杭州市,有这样一家“小巨人”企业,名字叫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树科技”)。虽然成立时间不足10年,但凭借着不断的自主创新和产品技术升级,宇树科技很快就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不点”成长为四足机器人行业的“小巨人”。
如果创新是这家企业成长的内生动力,那鼓励公司一路研发创新下去则是国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宇树科技财务负责人王枫表示,这些年,与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一起增长的,还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扶持力度。以2022年为例,当年,宇树科技全年不仅享受到约2700万元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还根据国家相关支持政策取得其他退税。王枫说,正是这些优惠政策,给了企业持续创新的激励。
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极其庞大,它们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也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不断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激发涌现出更多像宇树科技这样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2018年,我国首次提出要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2021年,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梯度培育格局基本成型,发展形成万家“小巨人”企业、千家单项冠军企业和一大批领航企业。今年,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也联合发出通知,将通过中央财政资金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多地也纷纷出台政策,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提质。
位于浙江省平湖市的浙江贝托传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托传动)目前是一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一家年轻的公司,如何应对产能扩大、技术革新等需求?“之前预想了很多困难,但现实是我们发展很顺利。”贝托传动的副总经理孙晓亮说,这还要归功于国家良好的政策和助企服务。
“在去年企业的数字化改造中,政府部门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帮助完成改造,大大提升生产和办公效率。”孙晓亮说,平湖市政府部门还经常组织产业链推介会等助企活动,这成了贝托传动了解行业动态、对接客户的重要平台。有了政策的支持,今年,贝托传动正在向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发起冲刺。
有同样体会的还有位于江苏省泰州市的汤臣(江苏)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泰州市实施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量化评价企业创新能力,精准推动财税、科技、金融等资源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2023年汤臣(江苏)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得泰州市企业科技创新积分235.88分,其中,政策奖补积分兑付的专项资金89.31万元,给企业创新提供了很大支持。
截至2024年5月31日,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数量已分别达到13.2万家和1.3万家。与这些创新型中小企业茁壮成长相伴随的,是助企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目前,我国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1780余家,地市级以上行政区域机构覆盖率达到84%。
2
从“重大沉”到“高精尖”
协同合作带动智能制造集群快速崛起
辽宁省沈阳市,一条河流穿城而过。河流南岸,一片与机器人相关的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快速崛起。在南岸的产业园区,包括众多科创企业在内的大批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研究机构聚集于此。而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兴起,标志着沈阳市正在从一个传统的重工业城市逐步向高精尖转型。有人将这座重工业之镇的转型比喻为“大象转身”,而要实现转身,就必须培新能,蓄新势,激活发展的新引擎,而机器人产业,无疑就是沈阳市发展的新动能之一。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公司”)是沈阳市机器人产业的“龙头”企业。公司拥有全球最全的机器人产品线,创造了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上多项行业第一,这里生产的机器人产品已销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松公司能创造今天的成绩,并不容易。机器人产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即便对于今天的新松公司这样的大企业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更何况是对于其他中小企业。为了解决企业创新中的资金和资源问题,2020年,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任务是为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科技企业增长率以及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提供创新支撑。2023年,沈阳市又创新模式,由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新松公司合作成立研发公司,新的研发公司以新松公司原本的研发团队为依托,同时加入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技、产业、金融等资源,形成合力,推动机器人技术的攻坚及科技成果转化。这家合作成立的研发公司不仅仅对于新松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有着重要帮助,更重要的是,研发公司可以整合行业内龙头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多方力量,开展机器人领域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一举带动沈阳市当地更多机器人相关企业的创新发展。
近年来,辽宁省沈阳市把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城市振兴发展的第一动力,不仅在创新资源等方面为企业开辟渠道,还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科技企业发展。本着“产业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理念,目前,沈阳市已在土地、投资、转型升级、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出台了几十条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并于去年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同时,沈阳市还接连举办企业大会等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支持企业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开展实施成果转化,并采用双向选择的遴选模式,从在辽宁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中选派企业科技特派员上门服务企业。
智能机器人研发设计企业沈阳吕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不足十年,但已快速成长为辽宁省瞪羚企业,推出了不少创新产品。公司的负责人表示,公司能在机器人这个创新赛道走到今天,离不开当地的便捷服务和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不仅得到政府的金融政策支持,还能够与本地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共建方面的校企合作,这对于企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截至去年年底,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已集聚规上工业企业662家。通过不断推动各类企业“向新发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沈阳市制造业逐步由“重大沉”变为“高精尖”。
3
从“起步晚”到“加速跑”
政策支持促使更多独角兽企业培育养成
我国的独角兽企业,通常指那些成立不超过10年,但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企业。这类企业创新能力强、发展速度快、成长潜力巨大、产品附加值高,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生力军。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独角兽企业总数已超过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的1/4,其中,北京市的独角兽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拥有更多的独角兽企业意味着一个地区拥有更强的创新能力,但孵化和培育一家独角兽企业却并不容易,需要多方的支持和良好的环境。
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科学城的独角兽企业北京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公司的负责人表示,公司成立之初就得到了北京市和园区的大力支持。去年,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11部门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培育和服务独角兽企业的若干措施》,针对独角兽企业在人才、市场、创新等方面的需求,推出了将独角兽企业纳入市级企业“服务包”,鼓励独角兽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对独角兽企业的资金支持,加强独角兽企业引才落户支持等一系列支持举措,为企业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
为了充分利用背靠大量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一优势,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还推出多种举措为独角兽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提供便利。比如,支持企业与高校建立创新联合体,针对独角兽企业重大发展需求开展战略级服务,鼓励企业以参加到自然基金和联合自然基金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
不仅仅是北京市,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在培育独角兽企业上发力。在福建省厦门市的独角兽企业——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辰储能)总裁王鹏程看来,企业近年来的一次次创新飞跃,离不开厦门市政策的“东风”。王鹏程介绍,在公司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等关键阶段,研发补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奖补政策为海辰储能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等兑现模式更是让政策精准便捷直达企业,迅速发挥效应。同时,厦门市还为独角兽企业提供了人才支持。“目前我司员工总数约8000人左右,其中研发人才超1200人,相关人才政策的支持为企业创新发展筑牢了人才基础。”王鹏程说。
在山东省青岛市,专业的专家团队与地方金融、民营经济局等部门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独角兽”企业全方位跟进辅导、全维度精进服务,助力“独角兽”企业做大做强。江苏省今年也出台新政,提出建立独角兽企业服务库,省地联动开展定制化服务,支持独角兽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等举措。《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我国已有369家独角兽企业,覆盖了全国47个城市,而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独角兽企业涌现。
本报记者 王雅婧
(中国纪检监察报)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