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0亿元到39.9万亿元——中国制造实现跨越式增长

发布时间:2025-01-04 18:36:04 来源: sp20250104

  75年前,新中国工业几乎一穷二白,设备落后、产能低下,日用生活消费品类中,仅能制造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不多的品种。

  75年来,从“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中国制造实现跨越式增长,产品产量领跑全球。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9.9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大踏步走向制造强国。

  制造大国地位稳固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能造什么?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造不出来。

  如今,C919国产大飞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启商业运营;汽车产量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投入使用……

  一个个从无到有的突破,挺起了中国制造的脊梁,制造大国屹立东方、地位稳固。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首次超过美国,稳居世界首位,2022年占全世界比重为30.2%,成为全球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看总量,是一条飞跃式增长的曲线——1949年至1957年,工业生产快速恢复。1958年至1978年,工业经济曲折前行。1978年工业增加值为1621亿元。改革开放以后,工业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工业增加值在1992年突破1万亿元,2007年突破10万亿元,2012年超过20万亿元。2013年至2023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7%,迎来结构优化、质效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机遇期。

  看细分,是一个个令人瞩目的变化——

  原材料产品产量呈几何式增长。2023年,我国原煤产量为47.1亿吨,比1949年增长146倍;粗钢产量10.2亿吨,增长6449倍;水泥产量20.2亿吨,增长3064倍;平板玻璃9.7亿重量箱,增长897倍;化肥产量5714万吨,增长9522倍。

  消费品从供应短缺到琳琅满目。轻工业联合会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有100多种消费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23年,纱、布产量分别达2234万吨、294.9亿米,比1949年增长67.3倍、14.6倍。

  装备制造中高端供给显著增强。水下机器人、无人机等技术以及磁共振、超声影像等高端医学影像装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23年,手机、微型计算机、彩色电视机、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分别为15.7亿台、3.3亿台、1.9亿台、43万套,均居全球首位。

  从依赖进口到遍及全球,更多更好的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出口商品中80%以上是初级产品。自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在高技术、高附加值商品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2023年,机电产品在出口总额中占比达58.5%,其中,汽车出口522万辆,我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在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焊装车间,机器人精准有序操作焊接、喷涂等工序,显示屏实时更新各项生产数据和进度。“1999年我刚入职奇瑞时,工人是拿着焊钳一个一个打焊点,现在奇瑞工厂的焊接自动化率已达100%。”奇瑞智造一工厂高级经理王玉辉说。

  夯实规模优势的同时,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

  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2023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6%,比2012年提高5.4个百分点。

  制造业高端创新持续突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载人深潜、射电望远镜、超级计算机等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深度渗透。

  智能化转型纵深推进。工业互联网实现工业大类全覆盖,算力总规模居全球第二位,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9%。大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动车组等领域示范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大约缩短30%,生产效率同步提升近30%。

  新能源产业表现亮眼。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等“新三样”相关产品产量增长较快,2023年同比分别增长30.3%、54.0%、22.8%。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产品高速生产,2023年水轮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充电桩等绿色能源相关产品同比分别增长35.3%、28.7%、36.9%。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量全球占比达42%,为全球5G建设提供中国方案。1G空白、2G跟跑、3G突破、4G并跑、5G领跑,移动通信技术产业的发展脉络是中国制造崛起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学习引进+自主研发”,中国制造努力提升科技含量。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提质增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国制造逐新向绿,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17.6万家,比2000年增长9.2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37.3%,比2000年提高26.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9362亿元,比2000年增长38.5倍,研发投入强度为1.4%,比2000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202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定中国为全球最大国际专利申请国,在信息与通信技术方面,中国专利拥有量占全球总量的14%。关键技术领域多点突破,推动制造业重大改造和设备更新升级,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为中国制造注入新动能。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汽车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一些专精特新企业立足独门绝技做精做强优势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方阵。

  展望未来,中国制造仍处在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还需补短板、锻长板,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我们将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说。 (经济日报记者 黄 鑫)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