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2:02:25 来源: sp20241130
“吃了一个月的药,竟白吃了。”市民张某问诊于某医疗平台,服药久不见效,又线下就医才发现此前诊断有误,而这时平台医生已失联。他不禁疑惑:“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医生是真实的吗?让这些医生看病,出了问题谁担责?”
张某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医疗发展,上网查询病因、网络问诊,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互联网诊疗以其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方式,为广大患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就医体验。然而与此同时,平台医生信息错误,甚至虚假,资质难以认定;部分平台没有处方、病历、检查报告,医生就能直接开药;“网红医生”带货保健品等乱象时有发生。医生误诊、AI开处方药、泄露患者个人信息等问题也屡见不鲜。
无论是网络诊疗,还是网络咨询,本质依然是医疗服务,应严格准入资质,把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放在第一位。当前网络诊疗常见的违规首诊,“秒开”处方药等现象,看似方便了病患,实则埋下了隐患。以处方药销售为例。患者“自我诊断”,医生“对药下症”,虽然省去了线下就医的时间精力,可网络的另一头,医生的资质是否真实,问诊信息会不会泄露,一旦出现医疗纠纷该如何维权,都要打个问号。尤为严重的是,一旦开错药、吃错药,所带来的风险很难预估。
确保医疗质量、保障患者权益,互联网诊疗行为亟待加强监管。
为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陆续出台;今年2月制定的《关于加强医疗监督跨部门执法联动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专项整治的范围,互联网医疗位列其中;5月《关于印发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中,再提互联网医疗领域违法违规问题。系列举措,为互联网诊疗服务中涉及的基本事项定规矩、划界限、制笼子,标志相关监管正逐步走向精细化。
网上问诊乱象禁而不止,互联网医疗平台要主动担责,积极作为。要督促就诊流程走向规范化,对医师资质、对口专业、身份信息等严格把关,对患者注册、登录、病历信息加以保护,对根据病情寻医、问诊、取药等过程设置严格审查程序。同时综合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对诊疗异常现象进行监控,畅通患者维权通道,督促医师规范诊疗。
民众在选择互联网诊疗时也应“擦亮眼睛”,注意关键要点以确保自身权益和安全。例如,知晓互联网诊疗无法直接进行体格检查等全面评估,所以目前主要适用于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不适用于首诊。再如,在接受诊疗前,要对医疗机构、接诊医师的执业资质等进行甄别确认;诊疗后要妥善保留相关诊疗记录、处方、发票等。
(责编:仝宗莉、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