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丨书写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新中国成立75周年社会事业成就综述

发布时间:2024-12-23 07:27:31 来源: sp20241223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 题:书写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新中国成立75周年社会事业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樊曦、王优玲、魏弘毅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人民生活水平连续迈上新台阶。

  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增加民生投入 夯实民生之基

  聚焦产业发展前沿领域,面向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建设等重点行业,推出医药卫生、专精特新、先进制造、新能源等行业专场招聘会;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开展区域性专场招聘会……

  9月12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启动“职引未来—2024年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活动”,活动将持续至11月底。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

  75年来,从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着力解决城镇失业问题,到改革开放后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有效联动,就业总量大幅增加,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贯穿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我国就业空间不断拓展,就业形势保持稳定,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

  2023年,全国就业人员74041万人,比1949年扩大3.1倍。2013年至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超过1.4亿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稳定。随着产业结构发生深刻调整,就业结构不断优化。2023年,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29.1%、48.1%,比1952年分别提高21.7个、39.0个百分点。

  投入力度,彰显民生温度。

  今年,各级政府更是拿出“真金白银”稳就业: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预算667亿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提出11条稳就业政策举措,其中明确整合优化吸纳就业补贴和扩岗补助政策,合并实施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和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四川将强化稳岗拓岗作为促就业的重点,鼓励企业释放更多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江苏实施社会化岗位拓展行动,开发岗位不少于10万个;广西开展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等技能培训……

  与此同时,我国持续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民生保障网逐步织密兜牢。75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重点,我国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进入全面覆盖和深化阶段,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今年上半年,各级财政部门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697亿元,同比增长4.2%;城乡社区支出10472亿元,同比增长8%;教育支出20291亿元,同比增长0.6%。

  “加大民生投入,应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注重立足长远、为民谋利,寻求最大公约数,以务实管用、可行有效的改革举措,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龙海波说。

  聚焦“急难愁盼” 回应民生关切

  “医保,给我们全家带来了生的希望。”江西省抚州市一名法布雷病患儿的父亲说,孩子所需特效药经过医保谈判进入国家医保用药目录,一支价格从1.2万元降到3000元左右。“算上医保报销和‘抚惠保’等其他保险,我们一年个人自付仅4万元。”

  医疗保障关乎人民健康福祉。从医保谈判药品看,覆盖常用药和特殊疾病、罕见病用药,目录内药品数量达3088种,惠及参保患者7.2亿人次,叠加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等多重因素,累计为群众减负超7000亿元。

  75年来,从赤脚医生到日益完善的医疗人才培养体制,从爱国卫生运动到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我国在医疗队伍和医疗体系建设上持续进步。目前,我国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医疗保障网络,覆盖超过13亿人。

  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保跨省结算提质扩面……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城乡医保并轨政策的深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围绕“一老一小”这一最现实、最紧迫、最突出的民生问题,我国持续完善人口服务体系。

  从探索建立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到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等明确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从理顺养老服务监管机制,到推动银发经济健康发展……一项项改革实招为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夯基垒台。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4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养老保险体系。截至2023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0.66亿人,比1989年末增加10.09亿人。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升学前教育普及能力,扩充优质普惠资源,持续破解“入园难”“入园贵”等痛点,持续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幼有所育的美好期望。

  深化民生改革 创造更美好生活

  安徽凤阳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的家庭农场建有标准化育秧工厂、仓储用房,流转土地700多亩。2023年,仅粮食和经营服务纯收入就达到70多万元。

  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75年来,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多管齐下拓宽居民增收渠道,着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做大做好“发展蛋糕”,深化民生改革,百姓的“钱袋子”愈加殷实。

  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218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76倍,年均增长6.0%。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放开放宽户口迁移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更均等的服务、更完善的保障,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2年的2.88:1缩小至2023年的2.39:1。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美丽中国更加宜居。

  ——看乡村,从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开展,到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看城市,从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到城市更新,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进,人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更多人住有所居、安居宜居。

  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49年的8.3平方米提高到2023年底的超过40平方米;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400多万套,1.5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状态。197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经过接续奋斗,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必将绘就幸福民生新画卷。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