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南京路上的“约定”

发布时间:2024-11-26 01:48:48 来源: sp20241126

1月20日,上海。

尽管天气有些阴冷,上海市第一医药商店退休职工陶依嘉还是一早出了门。她要去赴一场特殊的“聚会”。

上海市黄浦区南京路上,几顶活动大棚一字排开。来自上海市多家单位的几十名志愿者,正紧锣密鼓地布置工作台,为当天的志愿服务活动做准备。量血压、理发、眼镜清洗、小家电维修、法律咨询……没等他们布置完,工作台前已人头攒动。

“每月20日,是南京路上约定俗成的‘为民服务日’。到了这一天,上海市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聚到这里,各展其能,为有需要的群众服务。”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陶依嘉的嘴角泛出笑意。

选在每月20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缘于陶依嘉42年前在南京路上与群众的一个约定。如今,这成为众多上海市爱心志愿者共同的约定。

“只要大家需要,我们每个月都来”

出生于1952年的陶依嘉,在部队大院长大。19岁那年,她入伍来到驻豫某部,成为一名卫生员。

在军营,陶依嘉发现遇到打热水、缝补被褥、倒垃圾这样的事,老兵总是抢着干。深受感染的她,也想为战友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有一次,我为了早起帮战友们打洗漱用的热水,从后半夜醒了就没睡。”陶依嘉笑着回忆往事,“因为要跟班里的老兵‘争抢’为大家打热水的机会……”在陶依嘉看来,4年军旅岁月中战友间互帮互助的暖心事,在她心中播下了助人为乐的种子。

退役后,陶依嘉回到上海,分配到位于南京路的上海市第一医药商店工作,入职不久就申请加入民兵组织。1982年3月,正值全国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一心想着“应该做些什么”的陶依嘉,向单位提出“在店门口摆摊,为市民免费服务”的建议。那年3月16日一大早,陶依嘉和其他4名民兵一起,将血压计、体重秤、常用药品等装满一辆小推车,在药店门外摆上一张工作台,为路人提供量血压、称体重、小病问询、小伤包扎等服务。

陶依嘉珍藏的一张黑白照片,记录下当时的情景:工作台前,年轻的陶依嘉正全神贯注为一位老人量血压。她身后的黑板上,工工整整写着5个字——为您服务台。

“当时不得了,队伍老长老长的。”陶依嘉回忆,他们推出的那些服务项目,今天看来或许很平常,但上世纪80年代,一般家庭很少有血压计、体重秤等。有了这个为民服务台,大家就不用特意跑医院了。

那个上午,不少老人问陶依嘉:“小姑娘,你们这个服务真好,什么时候还摆?”陶依嘉张口回答:“只要大家需要,我们每个月都来!”

这句不经意间许下的承诺,从此成为陶依嘉心中的惦念。黄浦区有关部门听说他们推出的便民服务广受欢迎后,动员多个单位派出志愿者,在南京路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陶依嘉和大家一起商量,将每个月的志愿服务活动时间定在20日7时到9时——这是一个月里靠近中间的日子,避开一些行业最忙的月头与月尾;选择清晨开展服务,是为了保证服务结束后,大家还可以去上班,不耽误工作。

日子定下来,风雨无阻。每个月20日,陶依嘉和一茬茬志愿者们总是按时赴约。从最初的量血压、称体重、锁边、修鞋、皮带打眼,到如今的法律咨询、防诈骗宣传、教老年人使用智能电子设备,南京路上的志愿服务已拓展到60多个项目,军地50多家单位参与其中。

“时代变了,大家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没变。”陶依嘉说。

“信守承诺、为人民服务,都是部队教给我的”

42年,弹指一挥间。从在职到退休,从满头青丝到白发染鬓,几乎每个月都出现在南京路上的陶依嘉,只有一次缺席。

那一年,陶依嘉的女儿出生。女儿出生后的第6天就是当月20日,在家人劝阻下,陶依嘉才打电话将工作交给其他志愿者。

这些年,面对前来求助的群众,陶依嘉总是笑脸相迎。很少有人知道,温暖笑容的背后,她克服了怎样的困难。

父亲病重住院时,陶依嘉陪护一夜没合眼,第二天还是坚持来到志愿服务现场。有一年陶依嘉因病做手术,19日伤口刚拆线,第二天就忍着疼痛,如约赶到南京路。

“偶尔有事不去,大家也能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记者不禁问道。

“作为一名老兵,信守承诺、为人民服务,都是部队教给我的。”在陶依嘉看来,群众的期盼是她坚持下去的动力所在。作为一名老兵,她总感到内心深处有一种责任,督促自己克服困难,如期赴约。

对部队的眷恋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也让陶依嘉与第72集团军某旅“南京路上好八连”结缘。1982年底,作为民兵代表参加上海市首届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时,陶依嘉认识了时任“好八连”指导员袁贤祥。自此,陶依嘉时常与官兵交流志愿服务体会,互相勉励。

得知“好八连”官兵多年来接力照顾患有小儿麻痹症、右手残疾的老人胡红根,陶依嘉主动加入他们的行列。有一次,官兵们想为胡红根购买电动轮椅,可市面上销售的电动轮椅操控杆都在右侧,不适合老人的身体情况。陶依嘉积极与熟悉的厂家联系,将操控杆改装到左侧,又和连队官兵一起,把这辆特殊的轮椅送到胡红根家中。

“能和‘好八连’官兵一起为需要的群众做点事,是我的本分。”陶依嘉说,自己与“好八连”官兵为人民服务的主阵地都在南京路,这是独特的“血缘”。

除了与部队官兵共同开展志愿服务,陶依嘉还致力于参加各项双拥活动。2022年,在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支持下,陶依嘉牵头成立了一支双拥志愿服务队。为军烈属送医送药、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家常……陶依嘉和志愿者们的一次次暖心行动,让黄浦江畔的军民鱼水情更加深厚。

“群众的事再小,那也是大事”

2017年,陶依嘉当选第十五届上海市人大代表。“代表,代表,就是要代人民表达意愿。”有了新身份的陶依嘉,投入更广阔的为人民服务中。

产业发展、城市规划、民生保障……为更好履职,陶依嘉广泛开展各类调研。材料多,她伏在案头潜心钻研;字体小,她拿着放大镜一点点细看。她家中有3个整理箱,装满了这些年的学习资料和调研所得。

采访中,陶依嘉讲起一段经历。那一年,有市民找她反映,11路公交车老西门站因附近修建房屋临时取消,但房屋建成后公交站没有恢复,出行很不方便。陶依嘉前往现场调研,第一时间将居民诉求和调研情况反馈至有关部门,密切关注事项进展,一次次询问办理结果,直到问题圆满解决。

南京路上的一位老住户说,群众将情况反映到陶依嘉那里,她总像“钉钉子”一样,盯着问题解决。对此,陶依嘉说:“群众的事再小,那也是大事。关乎群众利益的事要抓紧办,撂在那里算怎么回事?”

走访摸排外滩沿线道路,提出厕所和垃圾清理整改措施;对接网约车公司向老年人居住集中区域有倾向性投放车辆,组织志愿者帮助他们学习使用网约车软件,解决老年人出行难题……这些年,陶依嘉把群众向她反映的一件件急难愁盼,化作心中的一个个“约定”。就像这些年风雨无阻赴约南京路上的“为民服务日”,作为上海市人大代表,陶依嘉觉得如果没有帮群众妥善解决合理诉求,就是“失职”。

2022年不再担任上海市人大代表后,陶依嘉将更多精力投向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起点——南京路。

作为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市民巡访团成员、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成员,陶依嘉深入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开展志愿服务宣讲,为南京路“为民服务日”凝聚更多爱心力量。她还发挥担任人大代表时积累的经验,与有关部门合力开展网络服务平台探索,致力于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云端”服务。

一声承诺,践行一生。为了当年在南京路上的那句约定,在每月20日,在为人民服务的每一天,老兵陶依嘉竭尽所能。(解放军报记者 向黎鸣 通讯员 张 懿)

(责编:代晓灵、刘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