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因地制宜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24-11-30 20:04:53 来源: sp20241130

  【光明时评】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这为西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结构深刻变革和全球产业链布局重新调整,西部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

  从资源禀赋条件出发,重点发展特色产业。西部地区要从自身资源禀赋条件出发,利用好矿产资源储量大、分布相对集中,土地面积广阔且地形地貌多样化,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资源丰富,以及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独特等优势,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今天的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坚实迈进,截至目前已打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9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航空等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从发展阶段出发,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当前,东部沿海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但同时也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紧缺、能源供应紧张等问题,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这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了难得机遇。数据显示,近年来,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产业区域布局持续优化,区域发展的协同性不断增强。2018至2022年,东部工业增加值比重由54.16%下降为52.71%,中西部由41.08%上升为42.71%。西部地区要抓住这一机遇,立足自身产业基础,选择与自身发展阶段相匹配的产业进行承接,要循序渐进、避免盲目引进不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同时,要加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学习借鉴东部地区成功经验,做好各项承接工作,提升软环境和配套能力。

  从区位优势出发,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西部地区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这一区位优势,强化互联互通建设、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据统计,截至2024年4月底,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8.9万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3个城市。要建设好利用好各类产业园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自贸试验区等平台,扎实推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同时,要做好国际国内规则制度衔接、内外贸市场渠道双向对接和企业产业融合发展,提高西部地区的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水平,更好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从生态环境特点出发,始终坚持绿色发展。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双重任务。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能简单地追求速度和规模,而应当注重质量和效益。今天的西部,绿色版图不断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累计超过3.2亿亩,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两个国家公园,长江干流、黄河干流全线达到Ⅱ类水质;在贵州,退耕还林、湿地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加紧实施,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在内蒙古,春季造林全面铺开,今年计划完成防沙治沙1500万亩,草原休牧、矿山绿化也在同步推进。西部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放在首位。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提高绿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制定和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环保产业政策等政策体系,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领域;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传统产业要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人才是关键要素。西部地区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育工作。一是制定更加灵活、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通过提供税收优惠、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西部地区创新创业。二是大力营造尊重人才、服务人才、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为他们的生活、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注重本地人才的培养和挖掘,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本地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同时鼓励和支持本地人才回乡创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张川川,系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编辑:邵婉云】